8.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把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积极构筑社会工作人才体系,加快培养造就社会建设领域的研究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三支队伍,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完善社工人才政策,建立和完善社工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相关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建立以岗位培训、专业提升和实务督导相结合的社工人才培养体系,引进或特聘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加大岗位开发力度,研究制订岗位设置标准,重点在社区建设、社会救助、青少年教育、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加快发展专业机构,积极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创办社工专业机构,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到“十二五”末,全市社会建设领域要形成20人左右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和3000人以上管理和服务人才群体,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社工机构达到30家,其中今明两年各市、区至少培育2~3家。
9.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大力弘扬苏州“三大法宝”和城市精神,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实施政务效能提升、文明素质培养、公共环境优化、公共事业普惠、交通文明共铸、城乡文明一体化推进和文明建设示范等七大行动计划。健全完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的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扩面升效。强化公民诚信道德建设,着力培育诚信文化,倡导“重诺守信”的价值取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农民工”等活动,积极培育和传播爱心。重视精神病人、艾滋病人、吸毒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社区服刑人员以及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的管理服务,在市(区)、镇(街道)和村(社区)加快建立特殊人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中心),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给特殊人群以特殊的关爱,增强社会包容度。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点加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培育和规范专业心理服务机构,探索在社区建立市民交流和互助平台,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培养奋发进取、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10.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按照“三有效一增强”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分类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采取自建、联建、挂靠和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推进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到“十二五”末,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率力争达到50%。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开展以共驻共建、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在工作上相协调、管理上相衔接、成效上相促进。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实施基层党建“四有一工程”和“先锋工程”,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整合、承载和服务功能。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向镇(街道)党(工)委和党员群众双向承诺、双向述职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公信力。深入实施村级“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推动发展、为民服务、化解矛盾、凝聚群众的能力。推进党建带群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组织党员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志愿活动,完善志愿者管理和支持体系,集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