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服务业体系建设。以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物流业、商贸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快传统服务业生态化改造,建设全面融入生态理念的服务业体系,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使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由2010年的37%升至2020年的41%以上。一是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一核两带”(主城区商业核心聚集区、外环物流带、绕城高速物流带)为基本布局,重点推进新兴国际物流基地、邯郸国际陆港物流园区、综合物流中心、现代国际汽贸城、邯郸铁路物流基地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钢铁、煤炭、机电、农产品物流,进一步提升邯运集团、鼎峰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在全国和区域物流市场的影响力。加快用信息化提升物流业,大力发展新兴物流业态。加快发展大型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永年紧固件、南大堡蔬菜、馆陶金凤禽蛋、魏县天仙果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完善现代物流网络,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城市。二是发展商贸服务业。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打造一批商业特色街。壮大提升“老字号”,加快引进3-5家知名商贸集团,大力发展节庆经济和城市夜经济,提升社区商业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新业态,优化消费环境。培育县域商贸体系,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覆盖邯郸、辐射中原的大商贸格局。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旅游兴市步伐,实施旅游崛起行动计划,以广府古城开发为龙头,大力推进赵王城遗址公园、邺都和漳河旅游度假区、武安七步沟、涉县五指山、磁县溢泉湖、大名宋府明城、魏县梨乡水城等一批重点项目。谋划建设休闲度假新品,打造赵文化、太极文化、红色旅游、山水休闲旅游等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全市新增4A级景区10家,加快“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跨越。加快生态旅游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餐饮、娱乐、购物产业链;加强生态旅游商品开发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逐步形成生态旅游功能协调、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完善、自然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的生态旅游格局。
(四)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按照“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原则,努力做大中心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培育特色城镇,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特色县城、新市镇、新民居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力争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以上。一是做大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将峰峰矿区、磁县、永年、邯郸县、成安、肥乡纳入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构建“1+6”中心城市格局,扩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容量,加快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核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理顺中心城市管理体制,推进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要素配置向组团城区延伸,加快人口、产业和城市资源向组团城区聚集,促进6个组团城区全面融入中心城市,逐步建立起经济、社会、资源一体化发展、同城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十二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1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30万人。二是做强中小城市。全面加快特色县城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西部,发挥武安市、涉县基础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人口聚集和城市建设,将武安、涉县建成中等城市。东部,鼓励各县竞相发展、加速扩张,培育两个聚集优势明显、带动能力较强的次中心城市。其他东部县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载体功能,致力打造吸纳县域就业、带动县域发展的中小城市群。支持有条件的县争建县级市。三是发展新市镇。强化规划引领、政策驱动、产业培育、人口聚集,加快二、三产项目向小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积极推进撤乡建镇,加快建制镇向新市镇梯次发展,打造特色小城镇,集中发展21个国家级、省级重点镇,力争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综合型、加工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生态文化型城镇,形成以县城镇为龙头,以中心镇、新市镇为节点,方便群众进城生产生活的小城镇体系。四是稳妥推进新民居建设。完善和执行好村镇规划,推广多种建设模式,重点抓好建筑节能技术和太阳能、沼气、地源热等可再生能源在新民居建设中的应用。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城镇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深入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农民饮用水基本实现安全达标,确保全市农民都能饮用“放心水”。解决好西部山区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搞好村际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打通城乡“断头路”,提高管护水平。推进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实现村村有专业垃圾清扫队伍,有固定的垃圾处理(场)点,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