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低碳经济体系建设。致力加快产业发展的“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粗变精”,全力提速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创建循环型生产方式。以农村沼气、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项目,推进武安市、峰峰矿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区)建设,加快邯郸冀南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邯郸钢铁循环经济示范区、磁峰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涉县天铁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峰水泥循环经济示范区、邱县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省级产业聚集区向低碳循环方向对标发展。二是开展“低碳城市”实践行动。坚持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与发展低碳产业并重,建立完善低碳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实践低碳发展。倡导低碳生活,开展以“全民低碳”为主题的低碳机关、低碳校园、低碳农村、低碳家庭、低碳企业、低碳社区创建活动,率先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推广使用低碳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倡导和鼓励低碳消费。加大公交投入,密集公交班次和站点,鼓励选择公交方式出行。加快推广使用节能车辆,在公交车和公务车领域率先普及新能源汽车。推广低碳建筑,积极研究开发、引进适合邯郸的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和管理技术,建立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大力发展低成本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到2020年,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全面进入低碳城市生态运营阶段。发展低碳产业,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步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积极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制造业和低碳服务业,促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发展,逐步扩大低碳产业产值规模,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建设低碳园区,以既有省级产业聚集区和新建市级产业聚集区为主体,建设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引进低碳项目,重点研发生产低碳产品,实行低碳标准专项考核。在主城区打造“零排放”绿色中央商务区。推进低碳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和强制交易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市场资源配置,推进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效机制。对煤炭、炼焦、化工、钢铁等行业新建项目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000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的,必须通过交易取得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标。对列入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新上项目又未取得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标的,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
(六)节能减排工程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确保实现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双下降的目标。一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为重点,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突出抓好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实现结构性节能;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实现技术节能;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实现管理节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和有偿使用机制,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制高耗水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严禁新上高耗水项目。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城镇节水力度,推广再生水利用,加快节水型城镇、节水型企业创建步伐。到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万元GDP水耗下降到15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30立方米,节水器具普及率城镇上升到91%,农村上升到21%。加强重点行业物耗管理,大力推广节材技术和工艺,鼓励使用再生材料和新型环保材料,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产业,支持魏县、磁县、成安、涉县等县大力发展粉煤灰、钢渣制水泥、粉煤灰制砖等资源再生产业,实现废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二是强制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分级分批编制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建立和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对产能过剩行业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坚持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多管齐下,落实和完善资源及环境保护税费制度,充分发挥差别电价、水价、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在淘汰落后产能中的作用,加强对企业执行产品质量标准、能耗限额标准和安全生产规定的监督检查,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强大推动力。将淘汰落后产能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每年向社会公告重点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落后工艺设备和淘汰时限,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三是加强污染减排工作。落实国家污染减排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4项约束性指标。围绕工程减排、结构调整减排、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排、管理减排等几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制定削减计划,下达限期治理任务,严格考核及责任追究。已确立的“双三十”单位要列入常态化管理,继续巩固提高,严防出现反弹。切实抓好新一批“双三十”单位减排工作,制定方案、强化措施、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充分运用污染减排刚性约束所形成的机制,把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倒逼各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积极开展规划环评,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深化重点行业工程减排,抓好污水处理厂、电力、冶金行业污染治理,探索实施农业领域污染减排。做到“三个所有、一个强化”,即所有烧结机三年内配套建设脱硫设施,所有火电厂建设脱硝装置,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现废水和粪便有效处理处置;继续强化治污设施运行管理,保证治污设施稳定发挥减排效益。四是实施节能示范工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冶金、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积极开展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引导企业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完善和强化“环评”、“能评”首批机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行业过快增长,鼓励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建设一批“零排放”示范项目。坚持实施“双百+否决”工作责任制,抓好100家年耗能1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强化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目标责任考核,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到2015年,力争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66吨标煤的目标,到2020年进一步降低。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