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中期实施方案(2011―2020年)》的通知


  (九)战略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体系建设,保持战略资源总量的供求平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战略资源利用效益的水平,保证战略资源的永续利用。一是加强水资源体系建设。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结合,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落实邯郸市中心城区生态水系规划,打造城市生态水系。利用好我市“五河”绕城的优势,全力做足做好“水”的文章,实施河道治理及滨河区建设,不断完善配套功能,打造融休闲、娱乐、健身和生态绿化为一体的水系长廊,实现“水通、水动、水清、水灵、水美”的城市水系新景观,为邯郸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进一步加大东部平原“水网+路网+绿网”建设力度,为东部地区创造一个水、林、路相互交融的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重点抓好南水北调地方配套工程、邯郸市引黄入冀(西线)及配套工程、生态水网管理与保护工程、主城区调水和引水工程、东部平原地区调水工程、西部山区实施水源生态涵养治理工程、滏阳河中游邯郸段河道治理工程、洺河(洺河渡槽至石武高铁段)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二是加强矿山资源体系建设。坚持“集约开发、高效开采、综合利用、绿色生产”,重点推进投资67亿元的峰峰集团磁西一、二号矿井和邯矿集团骈山煤矿、北掌煤矿等新建项目,原煤年产量提高到3000万吨左右。发挥晋煤外运通道优势,利用晋煤总量达到3200万吨。三是加强能源资源体系建设。建设以天然气管网为外环、煤气管网为内环互为补充的“双环”体系,到2020年,全市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天然气使用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加快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十)生态社会和文化体系建设。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和生态社会和文化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推进人口控制、健康与安全保障、就业与社会保障三大工程建设。到2020年,全市70%的城市和农村幼儿园分别达到城市一类园和农村一类园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高中学校全部达到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城镇就业人员由2010年的139万人提高到160万人,促进20万人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市对外劳务输出达到110万人。二是要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工程,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逐步完善管理和运行长效机制。解决并巩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逐步改变重点县和重点村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到2020年,实现6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三是要建设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观念、意识、体制、能力等层面,建设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为核心、以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标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高度统一的城乡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提高人的生态素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乡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生态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对本规划涉及的重大事项和生态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早谋划、协调和落实。建立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体系,实行各级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将生态市建设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和市直各职能部门,明确具体责任人,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发展与环境综合决策机制,将生态市建设任务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把生态市建设的规划目标要求体现在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安排建设资金、推进区域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等各项工作中,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上,争取拉动内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