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各类健身场地设施加快发展。
全省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各类体育场地达4万个。形成设区市、县(区、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全部设区市、50%以上的县(区、市)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80%以上的街道(乡镇),50%以上的社区(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开放率有较大提高,50%以上的学校体育场馆节假日向公众开放。形成有江西特色、布局合理、互为补充、面向大众的体育设施网络化格局。
(四)体育组织网络体系更加健全。
形成体育行政部门、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农民、学生等不同人群的,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100%的市、县(区)建有体育总会。省级单项体育协会达到60个,市级单项体育协会达到370个。80%的城市街道、60%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五)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残疾人体育等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日”活动的示范作用,组织开展不同部门、行业、人群体育协会、体育组织参加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组织举办全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第七届农民运动会、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学生运动会、机关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妇女运动会等,各设区市、县普遍组织举办1次以上综合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工间(前)操制度。提高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促进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六)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本地人口的万分之七以上,职业资格社会体育指导员达万分之零点六。经培训考核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3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3千人以上。积极创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省、100%的设区市、50%以上的县(区、市)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有较大提高。充分发挥社会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普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七)科学健身,体质监测网络更加完善。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