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深化企业改革。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全面完成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主辅分离任务,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进程,妥善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企业改革重组。积极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大力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在“十二五”期间更加大有作为,扶持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的行列,支持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到2015年,民营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支持土地集中连片经营,组织农民发展以基地化生产为主要模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累计完成土地流转30万亩以上。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巩固扩大林改成果。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展农村住房、宅基地、林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扩大农业保险规模,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5.深化投资、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重点行业投资结构,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实行重大项目公示制和公益性建设项目的代建制。规范政府融资工作,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培育地方金融机构,鼓励发展信托机构、金融租赁公司和各类基金投资组织,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吸引投资机构、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入驻辽阳。培育发展地方证券中介服务机构。加速推进企业上市进程,“十二五”期间,新增上市企业15户以上,融资及再融资300亿元。
6.积极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城市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险合一的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布局,打破文化资源按行政区域和级别配置的传统体制,大力促进各类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加快推进出版发行体制、电影体制、文艺院团和新闻媒体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科技等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内对外开放战略。顺应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新趋势,立足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方向,创新对外开放思路,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提高利用外资内资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拓宽利用外资领域,丰富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引进外资与内资并举,以新城新市镇、产业集群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及老城区改建为载体,强化项目的策划与包装,突出主题概念招商,实现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由引进中间制造环节向引进销售、研发两端延伸,加速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坚持引资引智并重,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行业1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重大项目。积极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十二五”期间,5年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以上;引进域外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5年累计实现3100亿元以上。
2.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着力优化出口结构,继续鼓励传统优势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对钢材、石化等大宗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开拓市场和扩大出口优势,培育和形成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完善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5年累计实现86亿美元以上。
3.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和监理、对外援助、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与合作,以境外投资带动技术、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形成我市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积极投资俄罗斯、朝鲜、蒙古、非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美国、日本等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境外资源技术合作、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等方式,加强对外劳务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开展高层次、高技术劳务输出。
(三)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和保留4个环节,努力壮大人才队伍。以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实用型和紧缺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建立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选拔体系,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和奖励体系。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突出培养造就一批我市关键领域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兴领域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加大海外研发团队和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外学子创业。加强职业培训,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要培育5个达到国内水平、10个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团队,5个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培养博士后40人;按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重点引导人才向新城新市镇以及重点产业集聚,实现集聚各类人才21万人以上。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法律体系。逐步提高研发投入比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步伐,努力把高新区建成我市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引领和辐射平台。加大对基础较好的工业铝材、高压共轨等领域重大项目扶持力度,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水平,使我市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方向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产业化进程。实施《辽阳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开发新产品1000种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品100种以上。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户以上,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均达到5个以上;力争新创省级以上名牌和著名商标100种,其中,新创国家级名牌和驰名商标5种,引进海外研发团队15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