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健身服务队伍更加普及。全市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1万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以上,全市每个晨晚练健身点、体育健身设施工程(点)、行政村(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配备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广泛组织全市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等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志愿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遍布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健身服务平台更加惠民。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市、辖市(区)“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立全市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全市国民体质数据信息库建设,及时向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整合社会健康服务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加强全民健身讲师团队伍建设,开展全民健身大讲坛活动。

  --健身产业发展更加壮大。全市体育健身、体育旅游、运动休闲、体育康复、场馆服务、体育培训、健身用品、电子竞技等优势产业群初步形成,市场规范较为成熟。社会出资开办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营利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不断涌现,健身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显著提高。

  二、着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科学制定市、辖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配备标准,普遍提高城乡健身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拓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体育服务功能,积极发挥行政村、社区文体活动室的阵地作用。一是全面落实《常州市市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04-2020)》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意见》,扎实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二是全面提升全民健身设施,努力构建由市级体育中心、辖市(区)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健身场馆和行政村(社区)健身点组成的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三是充分利用我市公园、绿地、广场、运河等景观资源,大力构建全民健身带,高标准建设位于健身带上的体育场地和健身点,形成具有现代化大都市特色的体育休闲新景观。四是坚持“插体于绿(地)、插体于(广)场、插体于(公)园、插体于景(观)、插体于空(地)”的建设思路,充分利用社区各类场地和活动场所插建健身设施。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