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促进各类人群体育全面协调发展
(七)大力普及城市社区体育,促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要做好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规划、建设,推进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站(点)和体育健身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确保城市社区“有体育设施、有健身组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健身活动”,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不断提高社区居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方便社区居民开展健身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基层行政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整合街道辖区机关、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社区体育。提高社区的体育服务能力,扶持社区广泛开展经常性全民健身活动。
(八)巩固发展农村体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和体育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统筹农村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的整体建设,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各级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在村庄布局调整、居住向社区集中进程中,做好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保护和建设。深化行政村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站(点)的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文体站、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站和农民体育协会的组织作用,科学利用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大力培育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
(九)切实加强青少年和儿童体育,提高青少年和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大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和体育设施建设,开足开好体育课。建立学校体育督导制度和监测评估体系,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年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和体质测试。幼儿园要保证幼儿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科学化程度。全面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做法,加大体育成绩在中考成绩中的分量。关注、扶持民营学校特别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农民工子女体质增强。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按照青少年的体育爱好,在城乡基层普遍建立校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