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持续改善。截止201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36.83万人,比“十五”末增长36.4%,其中高层次人才1.6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119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25.72万人,占人才总量的69%,高技能人才3.5万人,占技术劳动者的20.08%。完成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能力培训,启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开展职称评价和企业内高技能人才评价活动,组织开展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省“333”、市“169”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全市拥有各类专家、学科带头人、高级技师共899人。招才引智活动形成品牌。开展引进培育领军人才“331计划”、“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镇江对接洽谈会”、“双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对接洽谈会和赴人才密集地区组团招聘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累计引进人才6.8万人,其中引进本科以上人才2.8万人,引进资助领军人才(团队)80个,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技术水平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或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人才、团队落户镇江。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人才服务的功能、标准、平台等建设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市场配置功能作用显著,累计举办招聘1080场,进场单位5.1万家次,提供岗位100万个次,进场人数130万人次;建成一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引智示范基地示范村等高层次人才载体。
(四)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宏观调控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以“三条指导线”和集体协商制度为基础的工资宏观管理机制,全市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签订率达85%,比“十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收入稳步提高。市区最低工资标准由省二类上升到省一类,句容由三类上升到二类,最低工资标准达960元,比“十五”末增加了410元。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初步建立。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34209元,比“十五”末增长71.96%,年均增长保持在12%左右。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启动。顺利完成公务员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和规范津补贴工作,平稳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其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五)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率先在全省开展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和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覆盖率达98.5%,比“十五”末提高8.5个百分点,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5%,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达709家。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立起“两网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新机制,覆盖率达100%,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案件查处率和正确率均为100%。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逐步健全。推进劳动人事仲裁实体化建设,实体化建设率和乡镇仲裁办事机构组建率分别达100%,基本建立劳动人事行业性、区域性社会化调解体系,各类争议调解结案率达70%,比“十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六)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公务员制度平稳实施。顺利完成公务员集中登记工作,依法建立并施行公务员招录考试、调转任、科级职位职数、考核表彰等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公务员动态管理和分类管理,初步实现公务员管理的依法、规范和高效。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完成行政管理类、社会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分类定位,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职能重组、资源整合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制度,共公开招聘3956人。启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聘用制单位和人数均达95%。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式改革有序推进。认真落实国家军转干部安置政策,改变单纯指令性计划安置方式,探索“指令性计划、考试考核、双向选择、保底安置”的安置办法,积极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式改革。
(七)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向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延伸,管理服务功能更趋综合化和多元化,基层平台覆盖率达100%;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建成,苏南人力资源市场建成启用,市场功能全面整合,辖市区市场建设率和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率均达100%;管理服务窗口建设统一规范,创业就业培训基地更加完备,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基本建成并使用,全市建设创业孵化基地20万平方米、创业就业实训基地30个。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成信息管理服务资源整合,建成统一的信息管理服务中心,金保工程有序推进,就业、社保、医保等管理系统升级完善,门户网站建设改版升级、服务功能更加丰富,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功能不断充实,运行良好,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城域网覆盖率达100%。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五五普法”扎实开展,《
公务员法》、《
劳动合同法》、《
就业促进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实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精简,行政执法、行政收费规范有序,行政效能明显提升,行政争议有效化解。基层工作力量不断充实。全市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达845人,专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达33人,全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