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镇江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也是我市加快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关键发展期。作为担负服务经济发展、改善保障民生重要职能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外需向扩大内需转变,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创业就业、社会保障、人才开发、收入分配、职业能力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等民生事业的投入,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创造了良好政治基础和工作条件;已经实施的《
公务员法》、《
劳动合同法》、《
就业促进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即将出台实施的《
社会保险法》、《人才开发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构建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支撑体系,法制环境更加优越等等,均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必然会给城乡就业形势、社会保障运行、收入分配调整、协调劳动关系等方面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淘汰落后产能,也给协调劳动关系、提升职业能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在努力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力资源需求的同时,还要妥善解决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转岗、劳动关系调整、技能提升、就业再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城市化发展对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老龄化进程加快对社会保险运行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
综合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十二五”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面临着五个方面的矛盾:
(一)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与就业结构性矛盾长期共存。据对人力资源供求分析,我市城乡就业仍然面临供大于求和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压力。未来五年是我市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等人群就业的高峰期,解决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另外,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力资源需求量增加,全市新增就业人口中约30%的人属于知识层次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者和失业、转岗职工,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二)人民群众充分享有保障的迫切需要与社会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迫切需要实现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而当前我市社会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差距:一是对人群的保障能力上,制度体系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较大。目前我市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城乡分割问题,待遇水平落差较大,还有许多的城乡民众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二是在制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上,面临老龄化等多重风险的影响,基金运行压力较大。预计未来五年我市人口老龄化率将达25%,社会保险供养比也从目前的3.8:1下降到3.2:1,加上国家继续提高养老金,基金负担更重,预计“十二五”,市区基金收支缺口约2.8亿元。三是在公共服务能力上,管理体制机制分散,碎片化程度较重。当前我市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相对分散,有待进一步整合,全市医保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可及性和便捷性程度还不高。
(三)产业发展需求与高层次、紧缺性人才供给不相匹配的矛盾亟待解决。目前我市人才规模和结构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全市共有各类人才36.8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6万人,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人才增量不快,预计未来五年全市人才总量年均增长7.6%左右,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每年约9%,差距较大;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缺,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4.4%,高技能人才仅占技术劳动者总量的20.08%,并且存在传统产业人才多、新兴产业人才少,一般性科技人才多、创新创业人才少和人才年龄结构老化、行业分布不均、专业技术人才素质偏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