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任务:
1.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科技项目和政策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从自发性向有序性发展,从随机向长效化、规范化发展,从项目合作向技术、人才与研发实体建设全方位合作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投入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专业性科技中介机构参与,共建产业研发机构、平台或基地,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和综合研发水平,推动产业加速发展。
2.强化产学研服务支撑。整合多头、分散的信息平台,建设“镇江市产学研合作信息门户网”,使之成为我市产学研信息采集、发布和对接的综合平台。进一步发挥驻镇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对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3.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发挥政府政策激励作用,引导与鼓励驻镇高校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结合省产学研统计制度,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评价体系。依法界定知识产权权属,保护产学研合作各方权益,积极指导与帮助知识产权转化为资本。
4.强化产学研合作扶持。建立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领导联系挂钩制度,各类科技计划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倾斜,对新引进的重大研发机构和检测机构建设予以重点扶持。围绕五大新兴产业,推动行业内产学研结合,积极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5.推动产学研优势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和扶持驻镇高校院所发挥支撑作用,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设一批与主导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优势学科,开办一批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发关键共性技术,培养对口专业人才,实现产业与学科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区域共享”的建设原则,坚持“引”与“建”并举,以我市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为重点,集成各类资源,加快创建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在镇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一批省、市级平台晋档升级,实现各类平台基本覆盖全市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到2015年,全市平台总数突破29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平台达到100家以上,外资研发机构取得突破。
重要载体:
1.加快镇江科技新城建设。围绕“5+X”新兴产业,致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研发机构、企业和人才,构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基地和示范区。按照“研发带+创业园+产业基地+商业新城区”结合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突破现有行政区划,整合要素资源,形成规模更大、功能更全、实力更强、创新更优的东部创新城区。大力完善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加快建设专家楼和人才公寓,开通便利快捷的公交线路,配置医院、学校、银行、餐饮、购物、健身、娱乐等设施。
2.加快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一园五基地”为基础,积极推动新材料、智能化电力电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光电子器件、通信器件等产业加快向基地集聚。瞄准高性能合金、航空制造、物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力争新建2-3个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基地企业提供产业开发、设计、实验、检测等服务。强化基地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带动产业加快集聚,逐步形成产业链。到2015年,形成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基地1个、超500亿元的基地2个。
3.加快镇江创新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厅市共建”的优势,加快镇江创新园区建设。坚持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做“大”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做“深”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促进科技企业向园区集中,主导产业向高端龙头行业集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集群、电力电器(智能电网)产业集群、船舶控制系统及管理软件产业集群和物联网产业集群。
4.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以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为依托,加快建设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并积极吸引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到大学科技园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加快孵化器配套功能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善的研发、管理、咨询等服务。促进各省级科技孵化器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发展水平,早日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力争到2015年末,全市建成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3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000家。
5.加快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创新服务机构,打造完善的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创新服务体系。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驻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中心等为龙头,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科技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推动专业性行业协会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规划、评估咨询等服务。加强科技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标准,促进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