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州市人民政府、佛山市人民政府、肇庆市人民政府印发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三)发展目标。

  建设经济圈、生活圈、生态圈协同发展的幸福广佛肇,实现世界级经济、多元化生活、可持续生态的有机统一。

  围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这一核心和五大战略定位,推动广佛肇经济圈“两年实现项目全面合作,五年实现制度体制协调,十年实现经济圈全面大融合”。

  --到2012年,基本实现广佛同城化,有效推进广佛肇一体化。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有效推进,经济圈公共交通有效衔接,一体化交通格局初具规模。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跨界环境整治有效推进,区域整体环境得到改善。构建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在教育、医疗、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推进一批具体合作项目,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成效明显。

  --到2015年,全面实现广佛同城化,基本实现广佛肇一体化。网络完善、运行高效、安全有序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市政、信息、能源、口岸通关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打造若干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经济圈内部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生态环保联防联治新格局基本形成,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三地社会管理政策基本接轨,在公共事务管理领域实现深度合作。城市功能优势互补,交界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佛肇一体化,率先实现现代化。形成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联网、产业联动发展、社会事业发达、公共服务均等、城乡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优质生活圈,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区,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发展格局

  倡导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建设具有世界经济影响、空间品质优良、生态系统健康、交通联系快捷的都市经济圈,构筑高度一体化、网络化的经济圈空间体系。

  (一)优化区域分工结构。

  1.广州: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广州要以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建设智慧广州、低碳广州为驱动,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充分发挥亚运后续积极效应,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实现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重大战略性发展载体三大突破,着力强化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等五大功能,建设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专栏2: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处于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这些城市在全国具有引领、辐射、集聚与扩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在2010年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和重庆被确定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广州“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2.佛山:发挥产业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佛山要发挥产业优势,以“四化融合,智慧佛山”为主线,以“民富市强,幸福佛山”为核心,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提升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开拓发展以金融后台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现代制造基地、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金融(后台)服务与创新基地、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等,具有岭南风貌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成为珠江三角洲向粤西沿海、西江流域辐射和拓展的重要枢纽。

  3.肇庆:发挥资源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肇庆要发挥资源与生态优势,积极承接广佛的产业与资本转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林浆纸一体化、林产化工、服装制鞋、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区域商贸、商务会展、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技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建设成为广佛肇经济圈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及新兴产业区、广东宜居城乡建设先行区、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成为代表广东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

  (二)构建空间战略框架。

  1.“一主两副”,强化中心。

  以广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佛山中心城区和肇庆中心城区为副中心,形成“一主两副”的空间增长与组织中心。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具备强大的区域辐射带动力,构筑体现广佛肇经济圈高端服务职能的主城区;佛山中心城区和肇庆中心城区作为副中心,承载引领经济圈全面均衡增长的综合服务职能。

  2.“两脊多极”,点轴推进。

  在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格局下,构筑两条主要发展轴线,引导产业和人口向轴带聚集,形成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依托现有发展基础,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节点,形成多层次空间增长中心,服务、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两脊(两条发展主轴):(1)南北发展脊:从化-花都-白云-广州中心城区-南海-番禺-顺德-南沙;(2)东西发展脊:增城-萝岗-黄埔-广州中心城区-佛山中心城区-三水-肇庆中心城区-德庆-封开。

  多极(多个重要节点):花都城区、从化城区、增城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黄埔-萝岗、番禺城区、南沙城区、新塘、大良-容桂组团、大沥组团、狮山组团、九江-龙江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四会城区-大旺、高要城区、广宁县城、怀集县城、德庆县城、封开县城等。

 


  3.“双快”交通,连接成网。

  以高快速公路和铁路为纽带,充分发挥货运交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引导广佛肇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以轨道交通为纽带,建立区域公交体系,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实施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为纽带,串联经济圈主要城镇、重要发展区和休闲游憩地区,构筑生产、生活与休闲发展轴线,形成广佛肇生产和生活高度一体化的一小时经济圈。

  (三)明确空间政策分区。

  统筹考虑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并整合已有规划,划分核心提升区、调整优化区、重点拓展区、适度发展区和生态保育区五类空间政策分区,明确不同分区的定位和发展要求,增强开发建设有序性,实现经济圈总体功能最优化和整体效能最大化。

  1.核心提升区。

  包括越秀区、天河区、荔湾区、海珠区、白云区南部、黄埔区西部、禅城区东部、南海区东南部、顺德区北部和东南部、鼎湖区中部、端州区大部等地区。该区是广佛肇经济圈的核心载体,重点发展高端服务功能,完善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建成辐射和带动广佛肇经济圈、珠三角乃至更大区域发展的行政外事、商务会展、商贸金融、科教文化和创新中心。

  2.调整优化区。

  包括黄埔区东部、萝岗区中部、花都区新华东部、番禺区中北部、南沙区中部、增城市中部、从化市中部、禅城区西部、顺德区东北部、三水区中部、高明区东部、高要市大部、四会市等。该区是广佛肇经济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载体,重点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带动经济圈功能、产业和人口布局的优化。

  3.重点拓展区。

  包括白云空港及周边、知识城、番禺东部、广州南站及周边、黄阁-大岗、南沙港及周边、增城市南部、从化市南部、南海区北部及西部、顺德区中部及西部、三水区东部及南部、高明区中部、肇庆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德庆、怀集、封开、广宁的重点区域。该区是支撑广佛肇经济圈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合理确定开发强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植壮大产业功能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

  4.适度发展区。

  包括白云区西北部及东北部、花都区西部及北部、番禺区南部、增城市北部、从化市大部、顺德区中南部、高明区中西部、三水区北部、怀集县中部、封开县西部和南部、德庆县南部、广宁县大部等地区。该区是广佛肇经济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区和农副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和度假区,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为主的特色经济。控制开发强度,有序推进中心镇、一般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

  5.生态保育区。

  包括经济圈北部、西部、西南部山地生态屏障地区和南部农田湿地生态屏障地区。承担维护广佛肇经济圈生态安全、保护自然文化景观、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重要功能,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各种开发建设行为,加强生态建设,适时适地设立“不开发区”,增强生态功能,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其中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果树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用于开发建设。

  (四)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继续深入推进国家重点工程-珠江防护林、省重点工程-西江、北江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强化三市自然山水格局的维护维育以及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森林和城乡绿地系统、绿色通道、生态隔离防护带建设,构建以生态屏障、生态绿核、生态廊道、生态斑块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屏障。东北部山地生态屏障地区(从化、增城、花都北部山林地区),南部农田湿地生态屏障区(顺德南部农田、桑基鱼塘和湿地,番禺南部和南沙农田、湿地),西部山地生态屏障区(高要南部、高明和南海西部山林地区),西北部山地丘陵生态屏障区(以鼎湖山为核心的大云雾山脉北段以西肇庆范围内)。

  --生态绿核。白云山-帽峰山、西樵山-皂幕山、鼎湖山-烂柯山区域生态“绿核”。

  --生态廊道。流溪河、北江下游河流干道、增江-东江、西江、顺德水道-沙湾水道、贺江肇庆段、绥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途经广佛肇经济圈的5条区域绿道等形成区域性生态廊道。

  --生态斑块。从化陈禾洞自然保护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黄龙湖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亿万森林公园、高明皂幕山森林公园、三水森林公园、云东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怀集三岳自然保护区、大稠顶自然保护区、封开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高要金钟山森林公园、高要万有国家森林公园、端州龟顶山森林公园、四会贞山森林公园、螺壳山森林公园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