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光电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显示、光照明、太阳能光伏三大产业。光电显示方面,发展以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和OLED为主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扩大现有产能,完善产业链,引进高世代生产线,加快发展节能型、大屏幕产品。光电照明方面,提升发展LED封装和应用产业,保持在LED产业链下游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以LED外延片与芯片技术引进和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淀积)设备国产化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传统光源产业优化升级,保持陶瓷金卤灯、高频无极灯等传统节能光源产业领先优势。太阳能光伏方面,重点发展光伏电池专用制造设备、新型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系统配套部件及光伏应用产品等,建设光伏应用研发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和建筑示范区,推进光伏发电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力支持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引领汽配生产企业向电动汽车领域发展,重点突破新能源燃料电池、电动机、总成系统等关键领域,争取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契机,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行动方案,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适时发展燃料电池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技术创新、检测和试验平台,推动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优化发展应用环境,健全产业支撑体系。积极推进LNG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等领域的应用。
(4)生物医药产业。
整合三市优势,形成协同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加强干细胞、转基因、生物信息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着力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医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材料、医疗设备、蛋白质工程、基因抗体工程和重组疫苗等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进广州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白云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基地、华南基因谷、中恒(大旺)健康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增强肇庆星湖科技对经济圈西部生物制药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生物工程科技园及华南国际中医药港。
(5)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分子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钢铁及有色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光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重点突破高性能PAN(聚丙烯腈)碳纤维、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芯片制造的工程化关键技术。推动广州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佛山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肇庆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
(6)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及节能环境服务产业,深化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技术,着力建设分布型能源系统,加大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加大各种新型节能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力度。加快发展广东佛山南海工业园区,积极建设四会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园、广宁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等资源再生利用工程,培育国家级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化基地。
(7)核电装备产业。
积极发展核电装备产业,以广州南沙核电装备产业园为核心,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延伸核电产业链,鼓励发展核岛重型设备、常规岛汽水分离再热及辅助容器、支撑系统、空调系统等核电设备。以广东肇庆工业园为载体,积极推进德庆内河核电项目建设。
4.升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实施名牌带动、以质取胜、改造提升、转型升级战略,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家电、家具、食品、医药、纺织、服装、陶瓷及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打造世界级传统产业制造基地。
(1)家电。
鼓励家电企业加快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上升为行业技术标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发展低耗能、能耗利用率高的家电产品。继续做强知名家电品牌,推动传统家电高端化发展,提升广佛肇家电品牌的竞争力。全力打造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标准化中心,建成世界级白色家电制造业基地。
(2)家具。
强化家具产业原创产品设计能力,提升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柔性化水平,重点开发生态环保家具及绿色原辅料、高档时尚家居系列、办公家具、便携式家具以及特殊功能性家具等,推动形成广佛主攻研发设计会展营销、肇庆发挥资源优势集中生产制造的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具研发、生产和全球采购基地。
(3)食品饮料。
积极引进国内外食品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技术工艺水平,重点发展时尚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高档调味品、果汁饮料、水产品加工等,做强“广式腊味”、“广式月饼”、“广东凉茶”等品牌,大力建设调味品生产基地、名优品牌食品饮料制造基地、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生产基地。
(4)纺织服装。
加大服装设计、材料研发和高端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整合与提升。整合发挥广州大型知名批发市场群、佛山七大纺织服装专业镇和肇庆服装品牌企业的优势,重点发展牛仔服装、童装、内衣、特色服装、高档面料产业,培育全国最大牛仔服装生产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及全国花边、针织、内衣、童装生产基地,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服装展贸中心。
(5)中药。
继续发挥岭南成药特色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品,加快开发新产品,推进医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名优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建立完善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系统,大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6)陶瓷建材。
积极培育广州陶瓷营销推广交流--佛山陶瓷研发设计及会展营销--肇庆陶瓷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推进陶瓷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向产业链高端(设计、研发、会展、营销、装备和文化等)延伸,大力发展与汽车、白色家电、照明、环境等产业相关的电子陶瓷及器件、透明陶瓷及灯具、多孔陶瓷及净化设备等高技术陶瓷,建设陶瓷产业总部经济及陶瓷装备机械、高端建筑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特种陶瓷、化工色釉彩等生产基地,构建陶瓷研发设计、检测验证服务、会展商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陶瓷产业链,打造世界级“陶瓷之都”。进一步提升铝型材、不锈钢及其制品集群发展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与制品研发、制造、交易基地。
(7)金属和非金属加工。
推动佛山产业梯度转移,集成佛、肇专业镇优势,打造全国性金属材料加工和制品生产中心。发挥四会“中国玉器之乡”的品牌优势,提升玉器产品加工水平,打造中国最大的玉器加工集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翡翠加工基地,提升佛山平洲玉器街发展水平。
(8)林产化工。
集成肇庆现有企业优势,重点发展松香、松节油及其深加工产品、松脂、印刷油墨、精细化工等林产化工产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打造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改造提升怀集、封开、德庆木材加工、林产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打造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产业基地。
5.积极发展都市型特色农业。
加强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和对接,培育一批高科技农业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生态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强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产、种子种苗、花卉、农业休闲观光游等优势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合作,支持和鼓励企业跨市建立现代化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提升广州中央大厨房、佛山国通物流城、肇庆市粮食物流中心、四会大沙粮食(饲料)专业物流中心等区域型农产品物流基地、专业配送中心的功能,支持和鼓励三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产品无障碍流通,保障“菜篮子”产品的一体化供给和区域粮食安全。
联手治理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努力提供百姓放心农产品。推动农业标准、市场准入、农资监管、动植物防疫及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认证标准及法定检验单位鉴定结果互认,建立高效、安全的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发展外延农业,推进农业科技交流合作,鼓励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和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三)维护可持续的区域生态环境。
以水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联防联治为突破口,建立联防联治长效机制,强化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共建共享环保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环境生态质量。
1.倡导低碳发展模式。
把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模式紧密结合,大力培育低碳经济,努力构建低碳化发展新格局。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制定工业项目的环境准入政策,从产业政策、工艺规模、清洁生产、选址布局、污染防治、总量控制、风险防范和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指标等方面,提升产业准入门槛。制定循环经济推进规划,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价格、财政政策。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低碳生态工业园区,重点支持肇庆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形成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深入宣传低碳经济理念,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创建低碳示范城市。
2.建设区域绿色屏障。
统筹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规划,加强跨界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推进流溪河、西江和北江流域等沿江沿河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保护与建设,在生态敏感地带构筑“区域生态走廊”,构建功能完善的区域性湿地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建立完善沿交通干道和经济走廊的防护体系,加大孤立山体绿地保护和城市景观林、城区公共绿地的修复力度;加强农田林网和农田保护区的开发维护,形成一体化的绿色生态架构。构建三市一体化的生态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强化森林火灾和外来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森林灾害的联动监控和信息通报,建立健全森林灾害应急处置联动机制。
3.保障资源永续利用。
(1)合理保护利用水资源。
整合水环境功能区和水源保护区,采取流域上下游共同治理污染、建设水源涵养林、调整工业结构布局等措施保护水资源,强化主要江河湖库汇水区环境的监管协调,加强西江取水工程的协调合作。统筹西江流域肇庆高要的城镇和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完善西江流域水质监控网络,组织专家开展西江水质演变研究,逐步建立完善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预警合作机制,联动保护三市的饮用水源。联合制定饮用水源环境监管工作计划和不同风险源的应急处理方案,确保饮用水源安全。采用引水、分质供水、中水回用、新扩建供水工程等措施解决缺水问题。
(2)合理保护利用土地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