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州市人民政府、佛山市人民政府、肇庆市人民政府印发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优先发展教育。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逐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做精、做特、做强职业教育。依托广州高校优势,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促进佛山、肇庆建成特色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大学。搭建三地共享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支持三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名校跨地设立教学、科研机构,推进三市人才培养合作。推动职业院校联合办学,联手打造南方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加大地区间教育人才交流支援力度,加强区域教育学术研讨活动,推进教育人才培养合作,建立教育人才定期交流机制。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医疗卫生人员专业水平。依托现有三级医院,建设一批体现亚洲先进水平、具有优势学科群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建立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缓解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矛盾。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共同启动区域内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行跨区域结对帮扶、双向转诊、慢性病管理等制度,形成三市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互动。消除三市就医诊治壁垒,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率。探索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共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继续推进体育事业。加大便民健身设施投入,实施新优健身项目创编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挖掘计划。支持各类学校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各类职业和群众性体育俱乐部。探索推广全民健身与医疗保险“医保健身一卡通”制度,促使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纳入居民医疗保健服务范围。加大对社区体育设施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建立体育设施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充分依托广州亚运会后续效应以及其他重大赛事平台,整合广佛肇竞技体育资源,进一步培育壮大体育市场,充分利用好亚运场馆及广佛肇体育赛事资源,培育打造国际性体育竞赛表演业品牌,努力拓展健身休闲、文艺汇演、集会等多种功能,引导壮大广佛肇体育产业规模,推动三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体育产业信息交流,联合开发体育赛事和体育表演项目。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正视经济社会转型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政策协同,构建和谐社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加快推进实施社会保险政策一体化,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和完善现有的支付手段,把各类保障直接转移支付给需要者。完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支持创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安置基地。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养老、教育、医疗、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城乡统筹水平。加强灾害救助,形成长效机制。

  --促进社会政策协同。梳理三市现有社会政策差异,在各地财政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做到政策接轨。推动就业服务协作,逐步建立信息同步、标准一致的就业服务平台。统筹救助资源,在危重病人救助、精神病人救助、未成年人救助、长期滞留(流浪)人员安置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服务机制,实现三市志愿者资源共享。依托三市已有的慈善事业基础,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扶贫济困、扶残助残、互助帮扶等社会援助活动。

  3.强化社会安全体系。

  积极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安全形势,强化政府社会性监管责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社会安全体系建设,建设“平安广佛肇”。

  --强化社会安全体系。加大灾害预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投入,提升灾害预防水平。通过多种形式活动,使公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防灾技能。制定完善的自然灾害预警及应对方案,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公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提高日常安全维护能力,加大对严重暴力性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有效的警务合作机制,提高办案效率。建立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协查制度,开展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和完善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协调、畅顺、高效的联合工作机制,加大药品流通统一监管力度。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公安信息中心资源共享、信息互信和治安协作长效机制,推进以110报警为龙头的求助系统联网联动。建立流动人口管理IC(集成电路)卡互认互通管理体系,共建共享流动人口信息资源。推动建立三市高危人群一体化管控网络,实现对高危人群的动态控制。建立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地方标准化合作机制、检测机构技术合作与交流机制、安全监管信息和执法协调信息通报机制,协同处理突发事件。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逐步整合安监、卫生、水利、气象、地震、公安、建设、交通、通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加强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方面的协作,特别加强涉及三地社会矛盾纠纷的联动联调机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七)打造国际性的岭南文化中心。

  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为导向,提供优质文化产品,整合同源文化资源,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区域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动力,打造国际化的岭南文化中心。

  1.“同饮珠江水”:构筑文化认同格局。

  发挥三市文化同源优势,建立文化发展协调机制,全面加强文化交流合作,联手做好传统岭南文化开发与保护工作。依托现有的重大节庆活动,带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演艺联盟,共同承办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和组织对外文化商演展览。推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和服务协作,逐步实现读者证互认。加强区域媒体合作,实现广电网络互通互联,打造辐射国际的影视和媒体集团。依托广州报业全国领先优势,促进佛山、肇庆报业健康、快速发展,畅通大众信息平台。统筹规划文化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文化交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推动考古挖掘、文物展示等历史文化合作,实现考古人才、文物资源共享。

  2.“面向全球化”:创新文化发展模式。

  围绕广东建成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先行先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创新。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拓岭南文化的发展道路,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

  3.“文化广佛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持续推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力作,建设一批区域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营造文化发展新优势。重点发展粤剧、武术、端砚、龙狮等优势艺术门类,持续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和重塑。扶持和建立一批研究和学术水平高、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基地,加强文化科研成果的推广。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落实弘扬城乡优秀本土文化工程。实施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工程,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构建完善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确保城乡居民能够免费享受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

  (八)深化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格局。

  发挥广州综合性门户城市的优势,强化广佛肇经济圈整体优势,创新对内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机制,以珠江三角洲、环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及中国-东盟合作为平台,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完善区域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升国际化水平。

  1.推动三大经济圈合作。

  推动广佛肇与深莞惠、珠中江等经济圈之间重要领域的合作,促进三大经济圈一体化经验的相互借鉴,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体制环境,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经济圈之间的无缝对接,共同打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都市群。

  强化与深莞惠经济圈在产业上的错位发展及分工合作,注重对珠中江经济圈的产业辐射与协作配套。加快推进穗莞惠城际轨道、广深港客运专线等重大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与深莞惠的交通连接,畅通穗深港发展走廊。加快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轨道等重大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与珠中江经济圈的交通连接,培育穗珠澳发展走廊。推进三大经济圈在生活居住、旅游休闲、生态保护领域的合作,共同营造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共同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共同维护珠江口生态安全。

  2.深化与港澳台合作。

  加快落实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系列协议,建立健全三市与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间的全方位合作协调机制,促进经济圈与港澳地区要素信息自由流动。加强广佛肇与港澳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深化口岸通关业务改革,简化户籍居民到港澳旅游的出入境手续和港澳人士进入广佛肇的手续,为港澳人员到经济圈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全力支持在广佛肇的港澳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转型升级。建立穗港服务业合作框架,加强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旅游等领域及相关服务贸易的合作,吸引港澳金融机构来经济圈设立地区总部及金融容灾备份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等后援机构,积极承接港澳台外包业务,推动经济圈企业赴港上市。

  推进建立穗港、佛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园区,联合构建穗港澳贸易投资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大通关信息平台、世界级会展基地和金融创新区。推进建设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等重点合作区域,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为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

  积极促进经济圈与港澳的文化资讯资源共享,建立文化培训交流机制。创新经济圈与港澳教育、科技合作机制,扩大穗港合作办学范围。积极引进港澳先进医疗管理服务模式,健全经济圈与港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与联防联控机制。

  以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为契机,积极吸引台湾金融、物流、旅游、知识产权等高端服务业来穗发展,加强广佛肇台在光电、装备、石化、汽车及其配件、塑料、精密机械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合作,大力引进台湾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深化佛台、肇台现代农业合作,建设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加强经济圈科技园区与台湾高新科技园区的联系和互动,促进经济圈与台湾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交流。

  3.融入泛珠区域合作。

  充分发挥武广、贵广、南广等高速铁路和高快速路及内河航运对广州强化区域辐射带动功能的作用,借助“友城合作”、“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等平台,在基础设施、能源、产业、市场、环保、旅游和信息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泛珠三角主要城市合作,密切经济圈与华南、中南和西南的经济联系,促进要素区域间便捷流动。

  推动与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积极参与和支持省重点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优化环珠区域发展格局,实现错位发展。加强与环珠江三角洲城市广泛开展合作,不断扩大经济腹地和影响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