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7:广佛肇三市共同保护的饮用水源地
用水源地名称 | 取水河道名称 | 备注 |
石门水厂饮用水源地 | 珠江西航道 | 需广佛两地共同保护 |
西村水厂饮用水源地 | 珠江西航道 | 需广佛两地共同保护 |
东乡、东涌水厂饮用水源地 | 顺德水道-沙湾水道 | 需广佛两地共同保护 |
南洲水厂饮用水源地 | 顺德水道 | 异地取水
需广佛两地共同保护 |
南沙水厂饮用水源地 | 沙湾水道 | 需广佛两地共同保护 |
沙湾水厂饮用水源地 | 沙湾水道 | 需广佛两地共同保护 |
金本开发区饮用水源地 | 西江干流 | 需佛肇两地共同保护 |
青岐水厂饮用水源地 | 西江干流 | 需佛肇两地共同保护 |
肇庆高新区水厂饮用水源地 | 北江干流 | 需佛肇两地共同保护 |
北江水厂饮用水源地 | 北江干流 | 需佛肇两地共同保护 |
绥江马房水厂饮用水源地 | 绥江 | 需佛肇两地共同保护 |
西江河洲岗饮用水源地 | 西江干流 | 异地取水
需广佛肇三地共同保护 |
六、实施保障
(一)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按照规范有序、优质高效、公正公平、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机制为主导、制度安排为推动的协调机制,为广佛肇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
1.加强城乡规划衔接。
加强三市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重大战略和规划的衔接协调,联合制定和实施广佛肇交通运输、产业协作、环境保护、旅游合作、教育培训等专项规划,联合开展重大设施衔接规划、重点地区整合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等研究和编制工作,增强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2.推进产业转移合作。
在多区域、多元化产业转移格局的基础上,强化广佛与肇庆之间的产业转移关系,引导广佛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张延伸项目重点向肇庆转移,加大肇庆对广佛产业转移项目的吸引与承接力度。肇庆要打造优质产业承接载体,拓展产业承接平台,完善产业承接环境,推进重要产业基地建设。
拓展产业转移领域,从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发展,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从生产领域向居住与休闲产业发展。拓展产业转移方式,从单个企业转移向产业链和产业群体转移发展,从企业迁移向资本转移、技术转移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转移格局,共同开拓广佛肇产业新空间。
推动生产要素对接互补,鼓励异地产业高端协作。共同研究跨市域开发模式,研究建立区域财税、投资管理、技术创新等有利于协调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产业转移机制与政策,积极推进共建产业转移园、先进制造业基地、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
探索利益分享机制。合作各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协商议定合作方式,明确责任义务和经营期限。合作共建园区的发展成果由合作方分享,合作共建期间,引进项目投产后新增的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各方按一定比例分成,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按比例分别计入。
注重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打造上中下游的产业链条,尤其是在充分发挥肇庆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生态环保、战略资源和空间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三地产业的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缩小肇庆与广州、佛山的发展差距。
制订有利于广佛肇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政策,营造开放、畅通、高效、透明的政策环境,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订协调的产业经济政策(如三市企业年缴纳的堤围防护费标准等)。在产业项目布局上给予肇庆适度倾斜,避免恶性竞争,降低各方在招商引资、选资上的行政成本。
3.实施山区振兴计划。
强化肇庆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并在重大项目的立项、布局、土地、资金等方面对肇庆实行倾斜政策。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推动一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水平。
充分发挥山区的资源与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经济和资源性产业,大力完善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色乡村。充分发挥广佛经济优势,制定广佛对口援助肇庆山区的年度实施计划,大力实施经济援肇、人才援肇、教育援肇。
专栏8:肇庆山区板块对广佛肇经济圈的影响
肇庆的生态环境好、发展空间大,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已开发面积只占全部国土面积的5%。肇庆山区板块包括封开、德庆、怀集和广宁四县,面积占整个广佛肇经济圈的41.9%,但人口规模仅占经济圈的8.3%,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不超过经济圈总量的3%。面积广阔的肇庆山区板块,其投资不足、发展滞后的状况,成为经济圈内部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也制约着经济圈的一体化和进一步发展。重视和解决山区经济问题,是经济圈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2010年 | 面积(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万人) | 生产总值(亿元)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肇庆山区 | 11012.29 | 197.78 | 319.99 | 166.56 | 98.00 |
广佛肇经济圈 | 26282.89 | 2381.32 | 17321.90 | 5608.40 | 6496.40 |
山区比重(%) | 41.90 | 8.31 | 1.84 | 2.97 | 1.51 |
4.创新区域公共管理。
树立区域公共管理新思维,树立“双赢”、“多赢”观念,走协商与合作的区域公共管理之路。
建立多层次区域发展协调机构。完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协调职能。研究建立广佛肇经济圈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跨行政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流动等问题。建立部门衔接落实制度,针对规划制订详细工作计划、提出具体工作措施。
打造无缝隙区域政府。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建立广佛肇经济圈门户网,联接三市电子政务平台。率先搭建教育培训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数据共享平台,互通有无,增强数据集约化使用程度。缩小时空距离,统一行政审批流程,率先在户籍管理、人才流动手续办理、车牌手续办理等公共服务项目上加快一体化网上办理。建立广佛肇经济圈数据库,为经济圈内各类制度、政策的一体化奠定基础。
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区域间政府合作。围绕跨地区的公共问题、矛盾或者需求,通过设立共同合作项目的形式来实现区域合作管理。对三市共享的资源尤其是水资源,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资源许可证、统一征收资源费、统一管理质量”的模式,探索设立跨区域管理实体,三市有关职能部门协同行动履行职能。
加强法制建设,促进区域合作与良性竞争关系制度化。三市就跨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务如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加强立规、立章之间的协调,构建制度相互认可和制度资源共享机制,使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既符合本行政区域利益,也符合经济圈共同发展要求。
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强化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建立政策信息发布的常规机制,完善公众意见传达途径。凡是超越行政区域范畴,涉及三市重大利益的有关举措,通过举办联合新闻发布会、专家评审会、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民意后再行推出。推广网络问政,探索使用网络投票、网络听证的方式收集舆论意见,在部门协商一致、赢得公众广泛认同的前提下,共同论证出台政策。共同委托高水平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就经济圈发展重要事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三市深入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5.完善区域合作政策。
实施区域财税、投资管理等补偿机制,根据三市的不同贡献分享共建合作项目的财政收入,加大对西部、北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下游发展地区对上游地区保护环境的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对因资源环境保护而牺牲发展利益的地区进行应有的经济补偿;对上游地区产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划拨专项资金。
设立协调发展共同基金,用于统筹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时,设立非赢利性的建设公司,负责共同基金的投放,保障基金使用符合广佛肇的整体利益,作为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有力的经济手段。
建立跨区域的科技融资机制,设立广佛肇科技专项资金,联合成立“科技银行”,建立“银行+担保+额外风险收益补偿机制”的可持续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