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镇政办发〔2011〕159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序言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迈入基本现代化的攻坚期,也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十二五”期间镇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是镇江未来五年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具有镇江特点的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有效整合资源、区位、市场、人文四大优势,瞄准高端市场,坚持精品路线,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27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连续七年丰收,年总产保持在100万吨左右。截止2010年,生猪、家禽、奶牛饲养量分别达到82万头、3600万只、5800头,分别比2005年增长1.7%、2.9%、1.8%;实现水产品总量8.51万吨,比2005年增长24.6 %,其中特种水产品2.74万吨,占总产的31.8%,比2005年高出25个百分点;蔬菜、茶叶、果品总产分别达到90.2万吨、1350吨、5.33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27.8%、28%、40%,其中食用菌产业和应时鲜果异军突起,总产达到2.32万吨、5.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63%、40%。

  2.农业产业层次逐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止2010年底,全市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高效种植业面积达到130.17万亩(比2006年增加92.29万亩。注2006年才有统计数字),其中设施农业面积24.63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0.6%、9.58%;高效水产面积达14.87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45.3%。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34个,其中面积在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8个,省级1个、市级1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量达185家,比2005年增加50家(市级以上增加1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8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1家、8家。2010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8.46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54.4%。外向农业实现新突破,5年来吸引“三资”投农150亿元,其中总投资在3000万元或者1000万美元以上的农业重大项目50个;2010底实现农产品出口22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5 %, 2009年实现了水产品出口的零突破。观光农业迅速崛起,全市农业旅游观光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示范点19个,其中国家级 5个、省级14个,培植出“金山翠芽”茶叶节、句容葡萄节、扬中河豚节、江心洲桔子节、丹阳桃花节等8个节庆。

  3.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引进国内外新品种122个,推广面积80余万亩;推广了茶园防霜机、蝴蝶兰工厂化种植、发酵床养殖等42项新技术,推广面积30余万亩。稻米、小麦、油菜、茶叶、果品、蔬菜、生猪、家禽的优质化率分别达到98%、96%、100%、85%、80%、40%、85%、90%。2010年在全市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奖。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和“致富工程”培训,“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20余万人次,使全市务农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各类资金11.7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31828.18万元;改造中低田29.19万亩,完成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面积9.897万亩;修建机耕道路682.21公里,新建硬化渠道443.65公里,新建或维修农用电站129座,新建或加固农桥112座,配套涵闸坝水利设施9294座。营造农田防护林10.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新增和改善防涝面积3.4万亩,扩大机耕面积5.5万亩。实施粮油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15个,总面积达到16.4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实施面积560万亩次,重大病虫防治覆盖率90%以上。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2.76万千瓦,比“十五”期末增长10.2%。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机耕水平达92%、机种水平达65%、机收水平达83%、机植保水平达82%,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

  5.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全面创新。农民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648个,“十一五”期间新增1515个,其中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49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社区股份合作社分别为324个、75个,成员总数达19.47万户。农村土地流转逐步规范,到2010年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61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面积的33.79%;累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91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5.41%。农业保险稳步推进,险种由最初的粮食向能繁母猪、高效设施农业拓展,全市主要农作物保险覆盖面超过95%;全市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已经达到2200多万元;全市建成较为规范的镇级“三农”保险服务站31个、村级“三农”保险服务点112个。农业项目机制创新力度加大,从2008年起实施市级重点农业项目竞争立项运行机制,共中标项目28个,1680万的财政资金撬动了2.3亿元的民间资金投入高效农业,实施总面积1.15万亩。

  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围绕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推进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蔬菜农药残留、生猪及其产品违禁物残留、生鲜乳违禁物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99%和99%。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截止2010年底“三品” (无公害、绿色、有机)总量达632个,“十一五”期间新增433个;“三品”基地面积169.2万亩,比2005年增加38.5万亩。注重农产品品牌培植,全市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品牌分别达到12个、41个,“十一五”期间分别新增了2个、11个。

  7.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建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3600处,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5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6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排放量削减20%以上。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8.4万亩,建成村庄绿化达标村550个、示范村167个,丹阳、扬中、丹徒等3个辖市区通过了省林业局村庄绿化整体推进县建设的验收。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底的11.77%提高到2010年底的21.5%。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连年呈现双下降趋势,没有发生大的灾害性损失。建设了市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组建和完善了专业、半专业防火队伍23支,“十一五”期间未发生一起较大森林火灾。

  8.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4元,年平均增幅达12.8%。特别是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对农民人均增收贡献1061元;高效农业增收效应明显,2010农民从高效农业中人均实现收入1949元,比2006年增加了1382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