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积极倡导母乳喂养。严格执行《
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大力开展母乳喂养宣传活动,加强爱婴医院的管理,完善和落实支持母乳喂养的相关政策。
7.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加强科学育儿指导,普及辅食添加相关知识。继续推行中小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营养状况。
8.提高儿童身体素质。成立有利于幼儿健康的群众性体育组织,推动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每两年进行一次全省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体质状况。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小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加强儿童膳食、体育锻炼指导,控制中小学生超重率、肥胖率。
9.加强儿童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健康知识课堂教学,对儿童开展禁烟、禁毒、防病、心理健康和生殖健康等教育。在儿童中加强用眼卫生和口腔卫生的宣传,家校配合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作用,开辟和健全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健康教育网络与传播途径。
10.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精神专科医院设儿童心理科,配备一定数量的专科医师。逐步建立和完善孤独症儿童的筛查、诊断和早期干预机制。中小学校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师持证上岗。健全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纠正预防机制,努力把心理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低龄阶段。
11.加强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医务力量。按照《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加强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加强中小学校医务室的建设和校医的配备。
(二)儿童与教育。
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6% 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 以上。
3.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所达到等级标准的中心幼儿园,有条件的村建立幼儿园。
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9.9% 以上。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以上。
6.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7.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8.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标准化中小学校比例达到85% 以上,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80%以上。
9.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10.在80% 的城市社区和60% 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点。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达到85% 以上,全省创建100所以上省级示范家长学校。
11.浙江广电集团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各所属媒体上至少开设1个家庭教育专栏节目。有条件的市、县级媒体也要开设家庭教育专栏,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主要措施:
1.坚持依法办教育。全面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开展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素质教育、校园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形成更加完善有效的教育法规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依法行政工作,切实加强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
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全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1% 以上,全省各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重高于现有水平并力争逐步提高,全社会教育投入增幅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幅。
3.开展0-3岁儿童保育和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依托社区广泛建立卫生、安全、便利、家长互助的托幼服务中心和婴幼儿看护人交流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早期教育专业指导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队伍,服务社区婴幼儿及其家庭。明确0-3岁托幼机构的主管部门,制订管理办法,促进早教规范发展。
4.规范发展3-6岁学前教育。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多种形式丰富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农村幼儿园的指导示范作用。加强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评价,努力提高学前教育保教队伍整体素质。切实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建立贫困家庭学前儿童资助体系。
5.保障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解决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帮助符合办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
6.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制定和落实残疾儿童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相关政策,提高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水平。全面形成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特殊教育中小学布局体系。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规模。把社会福利院、聋儿康复中心等从事教育的工作机构纳入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将其中符合办学条件的发展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或教学点。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省级改革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和骨干专业,扶持建设一批产学合作实训基地。扩大学生及专业资助范围,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充分利用职业学校丰富资源,对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实施预备劳动力培训。
8.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城乡间、地区间及校际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实现以县域为单位的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完善教育资助制度,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助学活动,消除因贫困造成的失学、辍学现象。建立学业、心理等方面的帮扶体系,维护每一名儿童的学习权利。
9.加快推进教育改革。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评价体系。全面推广“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学习、生活和做人做事。
1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建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基本形成要求严格、高度开放、流动有序、适度竞争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11.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到2015年,全省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校校通”、“园园通”。
1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大力实施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阵地、精品、绿网、净化、帮护“五大工程”和“春泥计划”,引导未成年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13.进一步重视和推进家庭教育。充实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队伍,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及分类指导。扩大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
(三)儿童与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