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十)《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十一)《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有关规划和统计资料

  三、规划实施期限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四、规划实施范围

  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县、民族乡和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建制村。

第二章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本情况

  全省有56个民族,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与境外同一民族毗邻而居的少数民族16个,特有少数民族15个,人口较少民族8个。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53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 37%,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全省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共有78个县(市),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 2%,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9. 3%,先后建立了197个民族乡(现有149个),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
  全省有8个边境州(市),其中5个是民族自治州。有25个边境县(市),其中22个是民族自治县或民族自治地方县(市)。2010年,边境县(市)总人口664. 1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 4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88. 52万人,占边境县总人口的58. 5%,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5. 33%。
  2010年,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30%以上的建制村有6999个,辖68490个自然村,总人口1577. 5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0. 56万人,占总人口的76. 74%。
  二、“十一五”期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战略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云南民族关系最为和谐、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少数民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一)民族地区综合实力逐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省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资源整合力度,在民族地区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民族地区呈现出整体实力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2799. 22亿元,是2005年的2.2倍;人均GDP达到12364元,是2005年的2.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 77亿元,是2005年的2.4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 66亿元,是2005年的2.7倍;财政支出887. 29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09. 50亿元,是2005年的4.2倍。
  2010年,25个边境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3. 31亿元,是2005年的2.2倍;人均GDP达到10362元,是2005年的2.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 96亿元,是2005年的2.4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 46亿元,是2005年的3.2倍;财政支出251. 75亿元,是2005年的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7. 87亿元,是2005年的4.7倍。

  (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32. 12亿元,是2005年的6.5倍,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农村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7360个建制村中,通自来水村数6909个,通公路村数7295个,通电话村数7155个,通电村数7331个,分别占建制村总数的93. 9%、99.1%、97.2%、99. 6%。城镇化率达27. 3%,比2005年提高3.8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培育特色种养业等产业工程,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民人均纯收入3501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25个边境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 14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 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9个百分点。

  (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民生显著改善。通过“两免一补”教育政策、中小学校舍安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安全饮用水、农村低保等民生工程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显著进步,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十一五”末,民族自治地方有医院、卫生院1217个,医疗机构床位70911张,卫生机构人员7. 58万人。有普通高等院校11所,在校生5. 58万人,比2005年增长99. 29%。有普通中学1151所,在校生121.4万人,比2005年增长4.2%。有中等职业学校143所,在校生18. 87万人,比2005年增长259. 43%。有小学8049所,在校生197. 66万人。教育经费支出166.6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194. 2%。全省出版发行有14个民族18个文种的各类图书、12个民族19种文字的报纸和2个刊物。有46个广播电台(站)用15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9个电视台(站)用彝语、傣语、哈尼语、藏语等语种制作、播放电视节目。先后分4批命名了824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布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56个。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从2005年的3.1亿元增加到9. 12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从2005年的0. 03亿元增加到19. 52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支出22. 98亿元,参合率达95. 98%。

  (四)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突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908.1亿元,2007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13. 68%;25个边境县(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59.8亿元,2007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20%,高于全省5.95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从2005年的27. 44:7.83:34. 73调整为2010年的22. 26:40. 96:36. 78。25个边境县(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从2005年的34. 46: 24. 68: 40. 86调整为2010年的27. 48:33. 82: 38.7;民族自治地方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9. 07亿美元。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旅游人数达7092万人次,其中,国际旅游人数248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6844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9. 86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472. 06亿元。

  (五)集中力量解决特殊困难,扶贫攻坚取得成效。民族地区通过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特困民族和散居民族发展,以及对拉祜族支系苦聪人,布朗族支系莽人、克木人,彝族支系僰人,白族支系勒墨人,瑶族支系山瑶等特殊贫困群体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扶持,实施了一大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民族自洽地方贫困人口从2006年的380. 23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181. 51万人;边境县(市)贫困人口从2006年的140.4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64. 51万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