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65%的班级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为35%的农村镇中心小学和45%的农村初中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学习教室和教师备课室。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力度推进有效教学,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
构建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宗旨的德育体系,将德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建设,加大家庭教育课程建设力度,使家长能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健全“三方”协同教育组织机构,机构成员由校方、家长以及辖区教育部门、社区代表等人员组成,建立正常联系议事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有效开展无缝隙未成年人教育。
(七)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统筹有力、权责清晰、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结合强区扩权改革,各区政府要建立健全与市级相对的教育工作机构,加强日常工作的对接和配合。合理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生均公用经费等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管理体制。改变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重点加强服务和监督指导职能,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履行管理职能。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学习、研究组织形式。建立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基础教育要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推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改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职业教育要围绕我市特色经济结构,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三段式”培养模式,推进订单式培养,探索建立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渠道,办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等教育要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美的环境和高尚的文化感染学生。
改革创新办学体制。义务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引进办学、合作办学、委托办学等体制创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制定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和以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专项经费资助和奖励等方式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建立民办教育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依法管理民办教育,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改革创新考试招生制度。按照科学、公平、规范、高效原则,以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分类招生、综合评价、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改进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办法。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在区域内合理分配制度。将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