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培育骨干民营企业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不断增强企业活力。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波动和市场环境,给企业以制度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探索我市与国内著名大学合作兴办的民营企业家“5+2”培训模式,对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免费为民营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使之逐步成为我市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平台。提高民营企业法人待遇,对于发展态势好,受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的,可依法定程序优先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受名额限制的,可列为人大特邀代表、政协特邀委员。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15年底,培育10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5亿元、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小巨人”企业。
(二)鼓励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建立由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定期会商制度,专题讨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规范、整顿金融担保机构,支持业绩良好、操作规范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积极支持和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全面开展业务,更好为民营企业服务。在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上市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提供支持和服务,鼓励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
(三)强化民营经济软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政府“承诺式”服务工程,凡是与民营经济发展有关的职能部门,均需公开服务承诺。在不违犯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规范和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定期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指导、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建立民营企业问题反馈渠道,通过工作沟通函、专题协调会、基层反映问题快报等形式,快速办理民营企业反映问题;建立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定期新闻发布会制度,重点发布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新经验和新成效,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国有(集体)经济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公有制企业改革,激发老工业企业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机制转换攻坚战为抓手,深层次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改革,推进体制机制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加快落实国企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妥善解决国企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公有制企业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充分发挥其国企在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和建设新型工业化中的带动作用和表率作用,为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提供强力支撑。
(一)努力实现经营机制根本转变
按照《
公司法》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监督机制,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明晰、相互制衡、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加快转换企业内部机制,真正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动态管理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加快企业领导人员市场化、职业化改革,按照党管干部与《
公司法》相衔接的原则,继续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改革,推进经营管理人员的市场化配置,积极促进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化。
(二)全面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能、改制上市、股权置换、整体转让等多种有效形式,解决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除极少数承担特殊职能的企业外,市属企业原则上都要引入其他国有、外资和民营的战略投资者,打破“一股独大”局面,切实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积极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实施市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重点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三)推进困难企业的改革解困
坚持把国企改革与企业解困相结合,强力推进困难企业的改制解困。对有望扭亏的企业,通过加快企业内部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等措施尽快实现扭亏。对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困难企业,要通过向各类投资主体转让,或引入其他经济成份实施重组,最大限度地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对扭亏无望又难以实施改制的困难企业,要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基础上依法实施破产,纳入国家关闭破产规划的困难企业要抓紧做好破产项目实施,保障其平稳退出市场。重点协调推进洛轴政策性破产、白马集团破产重整和黄河水泥集团、物产集团、洛耐的依法破产工作,化解洛玻集团经营风险。
(四)推进国有资本的重组整合
不断加强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央企合作长效机制,重点推进与中信集团、国机集团、国药集团、中冶科工、中航集团、中船重工等中央企业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有效落实,加快项目推进,不断扩大中央企业在洛投资规模。加大国有资产整合力度,支持产业相近或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实施“强强联合”,促进优势企业对本行业其他企业的兼并,鼓励企业之间非主业项目的同类整合,催生一批对我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快形成1-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
六、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提高开放合作水平,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机遇和动力。
(一)加强承接的针对性
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发展重点,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结合点和突破点,有重点地确定主攻方向,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加强项目谋划,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深入分析产业链条及配套产品,针对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谋划一批质量高、可行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快硬软件建设,制定“一事一议、一厂一策”的优惠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打好基础。
(二)提高承接能力
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尽快完善区域内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环保、防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区综合配套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服务体系,吸引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积极推行区中园、园中园开发模式,鼓励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开展以商招商,设立专业园区和特色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创新招商方式
实行大员招商、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产业链招商或重大题材招商,积极推行坐地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县(市、区)要在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常年招商办事机构;创新招商方式,鼓励引进园区开发公司,促进园区开发和管理市场化、企业化;积极探索与境外经济实体合作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发展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
七、着力提升服务增值能力
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拓展发展领域,提高生产性服务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加快制造企业服务环节与生产环节的分离步伐,促进制造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物流的资源整合,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一)提高信息服务业水平
积极发展软件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服务园区建设,扶持计算机系统集成、嵌入软件、工控系统等领域的软件开发与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种传统信息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建设;加快信息服务技术智能化改造,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在线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库服务、系统监理以及各类咨询服务等,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