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固原市“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1个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示范县,每个示范基地配备多要素区域自动站及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建立系统运行所需资料库。新增设施温室梯度观测系统,糖度计、酸度、叶面积仪和叶绿素仪各1套,开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观测。
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开发或引进软件1套及设备。逐步建立农业大户气象服务联系卡制度。
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建立各县、乡镇和村支书在内的2941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的登记、管理和培训。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科学制定固原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为农村科学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依据。推进气象科普进农村。
5.六盘山生态屏障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
森林火险和植被遥感监测系统,加密布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6个;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站10个。
建设酸雨自动观测站2个。建设固原极轨卫星资料的地面实时接收系统,具有实时接收极轨气象卫星资料的能力,提高重要地区生态环境灾害监测的快速应急能力。在六盘山、月亮山、南华山、云雾山建设雷电监测站4套,建设林区6要素自动气象站10套,实时监测森林火险,有效降低森林火灾造成的灾害损失,保障六盘山脆弱生态系统安全。
建设森林火险气象条件实时监测分析系统,开发或引进软件1套及设备。
建设气象卫星生态遥感监测分析业务系统。开发或引进软件1套及设备。
建立森林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系统,开发或引进软件1套及设备。
建设森林火险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系统,开发或引进软件1套及设备。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系统,开发或引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系统软件各1套及设备。
6.“三河源”人工增雨防雹工程建设
加强人影指挥能力建设。建设固原人影指挥平台1个及设备。
增雨作业能力建设。拟新增10个火箭作业点,其中5个移动作业点,5个固定作业点,5个移动作业点分别是头营、三营、黑城、马莲、李旺;5个固定作业点分别是下堡、好水、惠台、古城、开城。
地面烟炉建设。拟在六盘山布设1套地面烟炉,原州区黄峁山布设2套地面烟炉。
人影监测能力建设。新增双通道微波辐射计和雨滴谱仪各1套,开展云水资源的地面定点观测。
防雹作业能力建设。对现有的42个作业点进行改造和改善,使其达到标准化炮点要求。对原州区西郊作业点予以迁建。对暂停的4个作业点和取消的7个作业点进行综合改造,予以恢复。增加隆德好水作业点。
宁南山区人影作业基地建设。在固原建设宁南山区作业基地,主要开展防雹作业技术研究;开展防雹高炮、火箭维修、维护;设立飞机人工增雨固原基地。
人影作业队伍建设。建设固原人工增雨应急小分队,提高移动作业能力。购置移动作业车辆3辆,装载定位设备,购置移动增雨火箭架3套。
7.宁夏气象灾害固原备份中心项目建设
在固原建设功能齐备、技术先进的宁夏气象灾害异地备份中心大楼4000平方米。
建设面向全区的预报预测预警备份业务系统、信息网络、大气探测技术保障备份系统。开发或引进相应软件各1套及相应设备。
(3)建设宁夏档案分库基础设施,库内各类资料类别完整,内容备份齐全,查询方便、高效。安装密集架5组,开发或引进档案管理、查询软件等,配置消防等设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根据气象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特点,解决在组织和协调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关注和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将气象事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建设计划和议事日程,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分头把关”的原则,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加强对发展气象事业重点项目的调研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争取发展改革委、财政等部门的指导与协调,建立本规划与区、市级和行业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互动机制,从实际出发,细化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分层次,有侧重地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各类规划以及投资计划中。把规划的各项任务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和年度计划,严格考核。加快制定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投资保障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从组织和制度上切实保证把规划任务落到实处,保障规划实施的质量。
(二)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积极探索气象事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将气象工作植根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融入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之中。以提升气象业务科研能力、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为目标,积极探索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以转变职能、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与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保证工作质量持续改进,建立一个高效的内部运转体系。进一步深化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变。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推行部门预算、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建立市、县两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完善部门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实现无纸化办公;建设市、县两级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气象档案工作信息化。健全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工作机制,实施气象行政管理创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