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村镇、卫生小区、卫生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协调推进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公厕标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搞好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建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把农村改厕纳入农村城镇化建设,采取适宜技术,多方筹集资金,加强技术指导,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大力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地段,定期组织辖区单位和居民开展以灭鼠灭蟑为重点的除“四害”活动。
3.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加强公立医院规划和调控,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建立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实现公立医院统一管理,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明确政府办医主体,科学界定所有者和管理者责权,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激励约束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药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补偿,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加强公立医院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院服务。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和经济运行监管,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对公立医院的监督作用。
--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管理。根据我市卫生资源总量和地域分布,结合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今后5年在旧城区“提升改造”上,在完善医院评价体系,稳步推进医院等级评审的同时,主要突出完善区域卫生服务功能和资源配置,采取新建或扩建的方式,设置1-2所三级以上综合医院,弥补三级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问题。在兰州新区建设上,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再造兰州”战略,按照整体规划、最优配置、超前谋划的原则,出台《兰州新区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医院、中医院,以及妇幼保健、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卫生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新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覆盖新区居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医院文化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电子病历,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完善对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奖励相挂钩,并将作为院长考核的参考依据,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控作用。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并将绩效考核与个人的聘任、奖金分配相挂钩。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落实三级查房、临床会诊等核心制度,实施住院病人责任医师、责任护士制度,狠抓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对医疗保健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和医疗事故月分析点评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