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能耗统计逐步规范。为全面掌握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各公共机构对能耗统计工作高度重视,在时间紧、任务重、统计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的情况下,指定专人负责,对2005年至2008年的水、电、气、油等能耗进行逐年查台帐、核发票,并于2009年4月中旬按时完成了统计、汇总、分析工作。从2009年组织实施《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以来,建立了纵到乡镇横到市直的全市能耗统计管理体系和年、季报制度,市级再汇总上报自治区,形成了逐级上报的能耗监控管理平台,确保了能源资源消耗统计专项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5.节能改造扎实推进。各级公共机构认真落实
《条例》,积极开展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切实降低公共机构能耗。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后两年,全市各级公共机构共计投入节能技改资金近800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实施了市政府办公区部分供水供电系统改造、市本级办公室安装空调节能装置1700台及市本级办公室更换安装节能灯13000只,各县(市、区)共计安装高效照明节能灯46000只,技术节能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节能实效逐步显现。
6.监督考评成效明显。通过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以及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保障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评办法,并得到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纳入机关绩效考评体系。每年通过平时专项督查和年终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核工作,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和落实奖惩制度。各县(市、区)负责对本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督查和年度考核工作。通过一级监管一级,一级考评一级,全面落实奖惩的措施手段,充分调动了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了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一是资源节约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还不够完善,个别地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管理职能难以落实。公共机构内部节能管理机构“兼职”、人员“兼职”的现象比较普遍,存在职责不清、效率不高、连续性不强等问题。二是节能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县(市、区)、市直单位对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的专项资金投入不足,且不稳定,导致公共机构节能能力建设滞后,节能改造推进比较缓慢。三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公共机构用能计量不到位、不规范等现象还比较普遍,用能管理较为粗放。能耗统计渠道不畅,方式落后,人员不固定,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统计分析有待加强。节能教育培训方式比较单一、覆盖不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缺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四是管理力度需要加大。目前机关单位节能工作抓起来了,但文、教、卫、体等系统内部的节能工作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五是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宣传教育多,节能改造和依靠技术进步推进少,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