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和新兴文化产业的拓展,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改造升级文化产业传统业务,提升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展“创意天府”行动,围绕平面设计、动漫、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与产业研发、文化、消费、咨询、策划相关的创意设计。引导和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跨领域、跨地区合作发展,逐步形成创意研发、创意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加快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等一批与制造业相配套,与建筑设计、咨询、策划等都市产业相结合,与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时尚产业相融合的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企业和具有四川鲜明特色的创意品牌,举办一批国内外创意产业大型活动。
  专栏11:文化与创意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1.出版发行产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四川传媒大厦、西部版权交易中心、成都版权交易中心。
  2.印刷复制产业:成都现代印务基地、泸州印务园区、射洪西部包装印刷城。
  3.广播影视产业:四川广播电视中心、四川广播电视塔影视文化广场、广电网络改造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峨影·1958影视基地。
  4.动漫游戏产业: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四川动漫游戏公共技术平台、四川动漫游戏金融服务平台、四川动漫游戏外包服务平台、成都动漫游戏培训中心、蓝海网盟、游戏游艺体验中心。
  5.文化旅游业: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广元蜀汉文化产业园、四川国际文化博览园、四川(仁寿)文化产业园、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中国名人文化产业园、凉山火把文化产业园、广汉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九寨沟演艺集群、绵竹年画产业园、三圣花乡文化产业园。
  6.演艺娱乐产业:四川大剧院建设、《大唐华章》、《未来组合》、《金沙》、《藏谜》、《青城》、《尘埃落定》、《蜀风雅韵》。
  四、服务业对外开放
  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调整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相结合,提升全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先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工程承包和劳务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中医、出版、广播影视等具有四川特色的服务出口,重点培育专利转让、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贸易,拓展数字媒体、文化创意、国际会展等新领域,提高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贸易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稳步扩大服务贸易进口,促进全省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以成都为核心,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点发展软件、动漫游戏、工程设计等支柱产业,培育数据中心、系统集成、医药研发等先导产业。支持成都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形成以成都为核心、其他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空间布局。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拓
  展利用外资渠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质量,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跨国公司在全省设立总部及区域性交易中心、营运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等。鼓励外资参与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软件、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领域,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鼓励引进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向国家争取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政策在我省先行先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畅通信息交流渠道,推进与东盟、南亚、欧盟、美加、日韩、澳新等国际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合作机制,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合作。
  (三)加快“走出去”步伐。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服务业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鼓励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优势的服务业企业赴境外投资,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重点支持对外承包、建筑安装、运输等服务贸易企业在境外进行直接投资和本地化经营。充分利用四川医药和餐饮的品牌效应,带动中医药、川菜等特色服务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引导电子信息、计算机信息服务、教育、文化、旅游等有发展潜力行业对外投资。
  五、实现途径
  (一)推进服务业与“三化”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与“三化”融合发展工程,发挥服务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和完善产业功能,大力推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面向新型工业化,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与研发设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带动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全省“7+3”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科学规划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园区内部或者周边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机构)集聚区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以及示范企业(机构)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