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县:重点发展食品深加工、生物农药和新型建材业。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布局在高新技术开发区(东区)和藁城市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现有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型药物制剂,配套发展相关产业
循环化工基地布局在藁城市丘头,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
装备制造基地布局在栾城县窦妪镇、元氏县马村,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大型专用设备、通用机械、数控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
信息产业基地布局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和鹿泉市城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软件。
纺织服装基地布局在正定县城东,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及相关产业。
南部工业新区布局在高邑县、元氏县、赞皇县交界处,重点发展建筑陶瓷、循环化工。
十六个工业聚集区围绕县域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在全市16个县(市、区)重点培育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晋州市经济(产业)园区、栾城生物产业园、赵县淀粉产业聚集区、平山县西柏坡科技工业园、井陉县钙镁建材产业聚集区、藁城市工业新区、新乐市北部工业新区、深泽生物产业园、辛集市清洁化工园区、无极县经济开发区、灵寿县城东工业园区、行唐县乳业产业聚集区、高邑县核装备产业聚集区、正定县综合工业园、鹿泉市获鹿镇产业聚集区等。
二十八个特色产业园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在全市16个县市,重点建设鹿泉市建材冶金聚集工业区、鹿泉市绿岛火炬开发区、鹿泉市北部新型建材冶金机加工产业聚集区、晋州市营里线缆产业聚集区、晋州市马于化工园区、晋州市桃园电力金具生产基地、赵县轻纺产业园、赵县新寨店工业园区、赵县生物产业园、平山县南甸钢铁产业聚集区、平山县回舍工业产业聚集区、辛集市南智丘镇冶金工业区、辛集市位伯加工物流园区、无极县城西木业产业聚集区、无极县汽车产业聚集区、行唐县红枣产业聚集区、行唐县机械制造产业聚集区、正定县科技工业园、正定县木业加工园区、栾城县冶河工贸小区、栾城县南高纺织产业聚集区、新乐市协神乡板材产业园、井陉县秀林高科技产业聚集区、赞皇县林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元氏县马村工程机械泵业产业园、灵寿县燕南工业产业聚集区、高邑县万城乡化工产业聚集区、深泽县日化产业聚集区等
六、重点工程
(一)重点基地建设工程
1.指导思想
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高新区为载体,按照“企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思路,坚持规划提升和基础攻坚并举、机制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抓,完善园区和聚集区产业载体功能、要素聚集功能、模式示范功能、创新先导功能、统筹辐射功能和社区服务功能,力促建设项目在园区落地、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支撑和引导石家庄市工业发展的六大先进制造基地。
2.主要任务
(1)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省级高端医药产业园为依托,以华药、石药、神威、以岭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全力推进石药工业园、华药工业园、神威现代中药产业园、以岭中药制剂园建设,形成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研发孵化区、产业核心区、现代中药区、生物制造和原料生产区、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生产区五个产业聚集区,把石家庄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加工制造基地。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3-4家,50-100亿元企业5家。
(2)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中国南车石家庄车辆公司、中航石家庄飞机制造公司、石家庄煤矿机械公司、中集安瑞科公司等优势企业为龙头,切实抓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煤矿工程机械、气体运输装备等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链项目引进和建设。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3)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以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合一”循环链接为特色,发展以石炼化炼油综合改造及40万吨乙内酰胺项目为龙头,产业循环特色鲜明、上下游产品一体化、资源配置合理、技术装备先进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以医药中间体为核心的精细化工基地,发展壮大碳一化学基地。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3家,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
(4)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依托中电科13所、54所,追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基地内项目建设步伐,重点发展数字通讯、半导体照明、卫星导航、电子材料、元器件、微电子等电子信息产品,着力打造“中国光谷”。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3家以上,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5)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重点围绕纺织、服装、产业用布,运用纤维纺纱织造、纺织面料功能整理、绿色环保产品生产等高新技术全面改造提升纺织产业,大力发展高档及新型面料、服装,形成高中档、新技术、外向型的产品定位。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6)南部工业新区。重点建设以石武高铁高邑西站为依托的综合配套服务核心区和元氏城南、槐河北岸、万花山、五马山、凤凰山、济河南岸六个工业组团。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把南部工业园区打造成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产业园区,成为石家庄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冀中南城镇群示范性生态产业区。
(二)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指导思想
依托十六个工业聚集区和二十八个特色产业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需要为基础,强化专业配套协作,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全力培育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集聚发展关联配套企业,促进区域优势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一批上下游一体化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2.主要任务
(1)统筹兼顾,加快聚集。按照“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每个县(市)、区在县城周边至少规划建设1个工业聚集区;在产业基础较好、已形成较大规模和知名品牌的特色产业镇规划设立工业聚集区,凡新建或搬迁企业全部进入聚集区,实现集群发展。
(2)着力建设“三个一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与核心工业园区建设相协调,建设一批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批以装备制造、石化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批以纺织服装、建材、食品等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3)完善配套支撑条件。加快工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聚集区及园区内产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聚集区及园区建设相协调,城镇服务体系建设与聚集区及园区发展相配套,不断增强工业聚集区及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