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致灾因素
1.人为工程活动。2010年因人为不合理工程引发地质灾害及险情12起,占灾害及险情总数的44?,明显高于2009年,主要为人工开挖山坡坡脚,形成高陡边坡,导致山体边坡失稳发生滑坡。如农村建房取土开挖山坡坡脚;市区建设用地紧缺,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挖山造地,留下隐患。此外,一些修建在半山坡上的农用水渠、水池年久失修、局部渗漏,导致土体不稳产生滑坡隐患。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已成为2010年地质灾害及险情的主要诱发因素,须引起各区县、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2.降水。2010年全市降水量在405~485毫米之间,降水分布不均。与历年平均水平相比,大通、湟中、湟源偏少1~2成,市区持平。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险情)共9起(其中泥石流6起、滑坡3起,)占地质灾害(及险情)总数的33%,均为湟源县7月6日特大暴雨引发。
从时间上看,3-7月发生灾险情25起占89.3?。其中仅7月发生灾险情15起,可见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同时,气候转暖冰雪融冻时期也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期。
(三)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1.认真落实《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发生后,工作人员及时赶赴现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查明情况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向有关部门发送防灾工作函、通知30余份,督促落实相关防灾措施。2010年,市、区(县)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防灾工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再排查工作,对385处地质灾害隐患逐一进行了排查,确定了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负责人,为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群防群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投资130万元,开展了西宁市南川东路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工作。市政府投资1.66亿,实施了西宁市北山危岩体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对重点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580余户村、居民实施了搬迁安置。启动了北山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林家崖、一颗印搬迁安置三期工程。湟中县实施了李家庄、加牙、新城、香沟峡、小寺沟采砂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4700万元,恢复治理面积10202亩,其中垦复耕地9690亩,复垦草地512亩。湟源县落实59万元专项资金,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实施了搬迁安置。
3.积极争取地质灾害专项治理资金。争取到财政部下达的西宁市林家崖、一颗印滑坡治理项目,补助资金1800万元。落实了西宁市林家崖滑坡灾害应急治理工程预算资金1000万元。
二、2011年地质灾害类型、发生的重点范围和诱发因素
2011年地质灾害类型仍将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主。
地质灾害防灾的重点区域是居住在不稳定边坡下方的村(居)民和泥石流流经区、堆积区的群众和生产生活设施。
降雨是诱发崩塌、滑坡的重要因素。当强降雨发生时,有可能引发大量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在天气转暖冰冻层融化时期,山体土体的稳定性下降,有可能引发滑坡和崩塌。人为工程活动已成为我市地质灾害中突显出的诱发因素,随着我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范围逐步扩大,各类建设工程增多,在市区、县城周边的城乡结合部以及临近山体、沟谷的地方,工程活动和人迹活动越来越多,应更加重视并做好这些地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2011年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段)
2011年全市共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61处(见表2-表5)
(一)西宁市区
重大地质灾害点7处(见表2)。
西宁市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表2)
编号
| 地点
| 灾害类型
| 威胁对象
|
1
| 城西区大阴山绿化区水泵房后
| 滑坡
| 大阴山绿化水泵房及工作人员
|
2
| 城东区林家崖
| 崩塌、滑坡
| 公路、村民200户800人
|
3
| 城中区
| 总寨镇清水河村
| 滑坡
| 灌渠,村民11户60人
|
4
| 南川东路
| 滑坡
| 公路、行车安全
|
5
| 城北区
| 北山寺
| 崩塌、滑坡
| 道观及游人
|
6
| 盐庄村北深沟
| 泥石流
| 沟口居住的10户村民
|
7
| 金座雅园小区
| 不稳定边坡
| 4?、5?楼内约6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