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完善自主创新的推进机制。继续推进国家级技术创新工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深化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工作,鼓励技术、资本、智力等生产要素参与创新载体建设,建立健全创新载体内部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加快推进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绍兴分院等一批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引才机制,统筹培育“六支人才队伍”,加快建设“重点人才七大工程”。(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
4.完善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开发体制。实施《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片推进、创新体制、合力共建的原则,编制完善各区块详细规划,强化各区块规划的衔接整合,加快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完善滨海新城开发建设机制。推进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升发展。按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求,编制完成绍兴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绍兴现代商贸服务业的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继续推进省级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牵头单位:滨海新城管委会、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绍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
5.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探索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分阶段实施、出让金分阶段支付改革,完善存量用地流转和闲置土地退出机制,健全滩涂围垦、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探索环境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区域金融创新,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企业化运作的联合产权交易所,探索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推进镜湖新区金融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扩大订单、工业标准厂房、股权、排污权、商标专用权等抵押贷款,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融资。整合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推动区域统一市场建设。探索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生成机制,逐步推行政府投资项目BT模式代建。(牵头单位: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金融办、市公共资源管委会办公室)
(二)着力推进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创新
6.完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坚持“统一规划、合力共建”的原则,完善中心城市“一心、三片”空间结构,加快建立规划协调、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管理联动的中心城市共建机制,全面推进中心城市各片区的路网连接,促进片区融合发展。统筹嵊新集约发展,在坚持现有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嵊新区域集约发展“七大工程”。(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