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把全面育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形成全社会共同理解、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身心健康素质都得到显著提升,充分凸现“现代公民”、“国际通用”、“一精多能”的人才培养特征。(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文明办、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总工会、团市委)
9、建立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学校建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教师编制四个统一。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和学校倾斜,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委、市经信委、市编办、市人社局)
10、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健全和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加强“名、特、优”教师培养工作,积极倡导 “教育家办学”。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氛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
11、加强教育区域合作,推动长三角区域教育联动发展,发挥南京教育服务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和全国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发展经验,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政府外办)
二、主要任务
12、建立以政府为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投入机制,大力推进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校外劳动实践场所和阳光体育训练营等的建设,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管理监督,提高校外师资队伍育人能力和水平。建成10个以上具备综合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体育局)
13、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机制。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资源要经常性地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一律免费开放。(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市科委、市体育局、市旅游园林局、团市委)
14、创新德育方法,切实发挥各门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大力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爱祖国、爱家乡、爱岗位的“三爱”教育,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三德”教育和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三有”教育,提升品德教育水平。(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团市委)
15、创造性地建设能够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地方课程,进学校推进特色发展、校本发展。建立中小学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特长发展的需求,构筑校内学生特长发展的金字塔结构。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加强网络平台的应用,引导师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活动。(市教育局、市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