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为大家。1984年,武继军拥有武家嘴村当时吨位最大的运输船,年收入达3万多元,是村里的首富。但当组织推荐他担任村主任时,武继军毅然舍弃了个人“钱途”,顶住了家庭压力,担任了村主任。由于深知跑船的酸甜苦辣,上岸后的武继军暗暗发誓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做一家一户做不了的事情,让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他一年365天足有300天在外奔波,带领村干部走南闯北找市场、搞调研、寻出路,帮助村民解决造船跑运输中遇到的难题。1996年,当身患癌症的母亲在县医院接受治疗时,武继军却不能陪伴床边尽一份孝心,母亲去世后才匆匆赶回,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坚守着这份公心与责任,武继军在村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理思路,谋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武家嘴还是个被帮扶的贫困村,搞工业,集体账上只有126元,难有作为;搞农业,人均三分地,空间有限。唯一的优势就是村民的驾船经验。武继军在深入分析现状、反复衡量思考后,最终选择了“靠水吃水”搞船运的发展路子。同时,针对村民分散跑水运资金紧、风险大、结算难等难题,武继军把“大包干”的“统分结合”机制,创造性地运用在船运业上。通过“分”的形式,充分发挥村民的创业积极性;运用“统”的功能,组织集体搞好服务,抱团发展。正是这种统分结合的发展模式,为武家嘴村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严律己,赢信任。“当干部不能干个体,干个体就别当干部。如果整天忙着自己挣钱,哪有心思为村民的事操心!”武继军这样要求班子,更这样要求自己。多年来,武继军没有自己的一条船、一个企业,也从未为自己的家人开后门找业务,他是不近人情的“管家”,花集体的钱比花自己的钱还小气。在武家嘴村,村干部的收入只有村民平均收入的80%,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年只有春节放假三四天。武继军要求村干部存爱民之心、衷富民之事,寓领导于服务之中。村里成立水运服务公司,设立互助合作基金,组建船舶修造公司,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推行“支部+行业”的组织结构,加强党组织对各行业的服务与指导。村民更加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即便长期在外,仍始终把武家嘴当作真正的归宿,保持了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善抓机遇,不断跨越,驾驭市场成赢家
面对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武继军以敏锐的眼光、较强的抢抓机遇能力、市场驾驭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不断推动武家嘴造船水运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抢抓机遇中蜕变升级。武继军常说:“机遇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机遇是罪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浙沪地区基本建设如火如荼,武继军敏锐意识到,这必将带动黄砂等建筑材料需求的快速提升,运输市场大有可为。他积极鼓励村民从捕捞业转向水上运输业,将小渔船改造成运输船,开展水上黄砂运输,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几百元猛增至数千元。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武继军兴奋异常,彻夜难眠,立即到浦东实地考察,广泛搜集市场信息。回来后,全力发动村民卖小船,造大船、造钢船。村边湖岸都变成了造船工地,全村船舶总吨位当年就翻了一番,达到2万多吨,实现了武家嘴水运业的第一次蜕变。
在驾驭市场中化危为机。“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运送什么,什么赚钱多,我们就运送什么。”正是靠着这种朴实的市场供需理论,武继军带领武家嘴人在困境中找到生机。1993年初,通货膨胀压力倍增,国家大幅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黄砂、水泥等需求急剧下降,建材运输市场快速萎缩,船民们一筹莫展,进退两难。武继军带领村干部和部分水运大户到苏锡常和上海、武汉等地考察,仔细分析市场走势,果断作出调整水运物资结构的决定,从以往单一的黄砂营运向多品种、多产业物资运输转变,农药、化肥、粮食、石料等,只要市场需要的,武家嘴人就运。同时,组建了集装箱运输公司,开辟了32条集装箱内河运输支线,成功拓展了武汉、重庆等长江中上游市场。从此,武家嘴的造船水运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中逐步走上了集团化运作、专业化运输、集约化经营的快速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