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桠溪的实践表明,一个地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过去的劣势可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转化为现在的优势,只有把区域特色产业作为突破方向,才能推动特色发展、建设富裕新农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实现镇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必须认清自身发展的长处和不足,坚持走适合本地资源禀赋的道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全力培育具有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需求优势的项目。毫无疑问,桠溪镇长期以来最大的劣势就是区位偏僻、交通闭塞,最大的优势就是原生态的绿水青山。如何将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是摆在桠溪人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他们把发展特色经济上升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生产力要素放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进行优化配置,通过不断挖掘、借鉴、创新、裂变,对人、财、物、信息、资源创造性地重新组合,独辟蹊径,更富特色,使桠溪镇发展的比较优势彰显出来,并能够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10年前,桥李村名不见经传,是一个集体年固定收入只有8000元的小山村,是别人眼中的“穷乡僻壤”。近年来,该村化劣势为优势,依托生态之旅,大力开发有机农产品,着力发展有机茶叶,茶叶价格由过去每斤500-600元提升到目前的5000多元,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去年可支配收入达到570万元,村综合实力跃居全市百强村第23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桥李村只是特色经济战略成功的一个缩影。
(四)桠溪的实践表明,幸福藏在老百姓的心中,幸福不幸福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只有把民生幸福作为核心目标,才能推动和谐发展、建设幸福新农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方向、路径选择的正确与否,首要的判断标准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一个经济还不发达镇,桠溪人尤其是镇村干部特别渴求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跨越增长,早日摆脱被帮促镇的帽子。但桠溪人心里更有一杆秤,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摆两端,更倾向于生态保护;把经济效益和民生改善摆两端,更倾向于民生改善;把短期爆发式增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摆两端,更倾向于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盲目求快,不片面追求GDP,而是把富民惠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感。虽然镇级财力有限,但在为民办实事动辄几千万的投入上,桠溪镇党委政府却从不犹豫。桠溪的老百姓感慨,这几年路通了、水清了、环境美了、文化生活丰富了,特别是全镇人民都喝上安全饮用自来水,一些村庄实施雨污分流、安装了完备的给排水设施,这在从前都是难以想象的。尽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数据不是很高,但桠溪百姓的幸福不但写在脸上,更加埋在心中。“我很享受现在的小康生活”,一位村民朴实无华但充满感情的一句话,形象地展示了桠溪人的和谐与安康。
(五)桠溪的实践表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推进镇村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强基固本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改革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才能推动内生发展、建设活力新农村。桠溪镇党委政府把淳朴务实的传统民风在工作中发扬光大,形成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中注重实效,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率,不张扬,不图虚名。在选人用人上,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品行、重公认的“四重”导向。镇领导班子十分重视群众的利益诉求,镇干部每月不少于一半的时间深入到基层、企业、农户,帮助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坚持民主管理制度,制度化推进党代会常任制,邀请党代表参与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环节。全力加强村级能力建设,以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为抓手,通过公推直选拓宽选拔农村干部的渠道,做到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选,目前,全镇有3个村支书书记兼任镇一级实职干部,还有一些在“强基”工程中成绩突出的村干部列入镇属事业单位编制,参照镇事业单位人员标准享受经济待遇。选好一个带头人,带动一个富裕村。桠溪镇所有行政村2008年的可支配收入就超过50万元,提前4年完成省委、省政府消除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村的目标任务。正是有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科学管理,才有了青山、绿水、人文和谐共生的美丽桠溪,才有了经济繁荣、生态文明、文化灵秀、和谐安康的幸福桠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