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统筹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县(市)区、开发区均创建体现区域特色和风采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使健身活动项目更加丰富。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总人口的万分之十。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基层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增加检测设备、完善检测项目,不断改善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检测条件,全面免费对外开放。各县(市)区建有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学校普遍建有学生体质监测室。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适时公布城乡居民体质监测状况。按要求每年向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报送监测信息数据。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建立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多元参与、具有合肥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健身、体育旅游、户外运动、体育康复、场馆服务、体育培训、健身用品等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初步形成,市场日趋规范。社会办健身俱乐部不断涌现,健身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较雄厚、技术力量较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
(九)建立健全体育创强工作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体育强市、强县(市、区)、强镇(乡)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争创国家级、省级体育先进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
三、工作措施
(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发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普及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大型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追求健康、经常锻炼的社会风气。市属媒体要安排专门时段播放、刊登宣传体育公益、普及健身方法的节目内容。
(十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手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结合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假日,广泛组织具有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元旦长跑、健身走、健身操(舞)、健身气功、武术、轮滑、登山、棋牌、门球、自行车、龙舟、体育舞蹈等全民健身活动。每4年举办一次全市运动会(含残疾人运动会),定期组织举办市农民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职工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妇女健身展示大会及各行业系统运动会,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开展“一县(市、区)一品”全民健身品牌创建活动,打造具有合肥特色,有影响力、品牌性群众体育活动,并形成广泛性、多样性和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