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9 学习型社会建设工程
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创设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鼓励支持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培育先进典型,彰显品牌特色。到2012年,全省建成6个学习型先进县(市、区)、15个学习型先进街道、30个学习型先进乡镇、100个学习型先进组织、1000个学习型先进家庭和10万个学习型先进个人。积极参与国家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在高等学校建设30个省级继续教育示范基地。
|
(五)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体现育人要求。强化德育实践和学校文化建设,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小学以行为养成、基本品德、公民意识、理想信念等为德育重点,职业院校开展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工程,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1小时,确保大多数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加强艺术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完善学校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努力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强化科学教育、国防教育,加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深化课程改革。精选课程内容,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计划,加强音体美、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及选修课程的教学,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加强与社区合作,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职业院校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和岗位规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建设理论、实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高等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面向学术前沿和创新实践的课程资源,推进课程类型和课程组合方式多样化。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探索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推进即时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和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和教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禁止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把“减负”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严禁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排名,严禁以任何形式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学校不得增加规定以外的学业负担。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和责任,实行“减负”工作责任制,开展“减负”专项督查和经常性检查,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落实“减负”工作一票否决制,对严重违规的地区和学校,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专栏10 素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一批综合性、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乡村少年宫,建好5个省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和20个左右省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将每年5月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建设150所省级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经常性开展面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博物馆、纪念馆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免费开放。
|
(六)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强化师德建设。深入开展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师德监督和考核机制,坚持师德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收入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大力表彰师德模范和师德先进个人,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加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弘扬优良学风,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和查处机制。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与培训。实施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20个左右教师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教师教育格局。合理确定师范生培养规模和结构,扩大面向在职教师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实施教师教育课程和培养模式改革计划,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新教师培养质量。完善并扩大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探索建立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制度,吸引优秀生源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提倡校本研修,实施各级教师研修中心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网络。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目标,组织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突出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实施长江三角洲中小学名校长联合培养计划。加强国际合作培训,每年重点资助2000名左右骨干教师和校长出国进修。倡导教育家办学,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等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教育教学专家。
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配置标准,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一体化。建立对口支教、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机制,深入推进千校万师和万名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对到苏北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以提升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为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培训,对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行订单式培养培训,切实改变体育和艺术教师结构性缺编状况。大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给予多方面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