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加强乡镇自动气象站的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转。进一步补充完善自动观测站网,结合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逐步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及每个乡镇建立自动气象站,增强暴雨等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加强土壤水份自动观测站建设,在主要农区及易旱区建设土壤水份自动观测站,加强农作物长势实时监测、产量滚动监测和预测及综合评估,切实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加快五通桥区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增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
(三)建设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传播网络。
采取多种手段,通过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高音预警广播等媒介,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灾害预警与评估系统,全面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保障水平。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拓展气象信息搭载渠道,确保能将气象预警信息送达到每个村组,逐步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视频到乡镇、音频到村组。
(四)推进规划编制和制度建设。
分阶段编制出台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指导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并切实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建立两卡发放制度,各县(市、区)统一制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分别发放给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村民,增强农民自救互救能力。
(五)建立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
加快建立"一馆、一站、一栏、一员"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干部群众用好气象信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一馆",在县级综合科普馆中增设气象防灾减灾展区,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融入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一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农村气象科普活动站,定期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一栏",每个村设立气象科普宣传栏,定期张贴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一员",乡镇和村气象信息员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员,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
三、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