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全区工商电子业务平台,整合相关的业务系统,建设工商企业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高危行业监管系统、商标查询监测管理系统和农资市场综合监管系统,进一步提升各级工商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全区地税信息支撑平台,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升级核心软、硬件设备,提高地税部门的信息管费服务能力。完善全区粮食应急预警、储备粮监管、价格监测、安防监控、视频会议、协同办公等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提高我区粮食行业管理水平。以全区电子政务专网为基础,逐步完善财政统计、物价等经济部门的信息高速网络平台,逐步整合和完善预算管理、财政供养、工资统一发放、公务卡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全区统计数据中心,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加工、储存、检索的电子化和报送传输的网络化,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建设和完善全区物价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物价水平。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领导辅助决策和社会公众信息服务提供支持。
(九)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工程。
依托自治区党政内网建设完善纪检监察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全区纪检监察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各派驻机构的宽带连接。建设全区纪检监察系统综合办公系统、惩防体系网上工作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等。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党政内网、互联网上分别设立塞上清风网站、全区行风网站和举报网站,使信息网络技术在纪检监察业务工作和综合管理工作中运用比较充分,更好的服务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立自治区舆情监测中心,配置相应的硬、软件,建立网上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切实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社会问题,实现建设和管理并重,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快各级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等信息系统,大力推广党员干部在职网络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与管理水平。
(十)文化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文化、教育、宣传、科技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提升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完善支撑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升级、扩容“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教育管理、学生资助等信息系统,整合、开发和引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形式多样、开放灵活、分布式、实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全社会提供交互式学习培训服务体系。加快科技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技资源共享,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共享平台以及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覆盖全区多学科、跨地区的知识产权与科技文献共享,实现知识产权的网上检索、咨询和服务。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民族文化作品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利用互联网络不断提高对外宣传工作整体水平,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倡导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
(十一)通信宽带网一体化工程。
加快基础电信网络改造,提升宽带光纤骨干传输网、宽带城域网、宽带接入网与无线宽带网络的建设,推进动宽带移动通信TD-SCDMA、CDMA2000、WCDMA(3G)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动宽带进村入户,提高城乡覆盖面,逐步实现接入网、通信基站等资源的有偿共享,避免资源浪费。积极争取工信部的支持,将宁夏列为通信一体化地区,组织中国电信等基础运营商对全区固话等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全区通信同费、并网同位、区号统一,形成统一的通信大本地网。建设和完善宁夏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形成全区数字传输交换网,实现广播电视与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宽带化、和个性化。促进广电和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发展,推进互联网电视(IPTV)等业务发展,争取成为“三网融合”试点地区,推进“三网”有效融合。发展物联网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精细农业、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提高社会运行综合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和完善自治区专用通信网,保持通信联络的安全保密和政令畅通。积极争取中国移动的支持,大力推进宁夏沿黄经济区无线智能城市群工程建设,拓展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和提升为电子政务、民生服务、电子商务应用的公共信息平台,构筑起“宁夏信息高速公路”的框架。
(十二)信息中心平台资源共享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