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邯郸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备注:〔〕为5年累计数据。

第二节 未来五年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邯郸步入了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和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市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中拓展发展空间,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本、资源、技术和市场。二是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各种有利因素依然存在。三是国家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南资北移”趋势明显,有利于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四是省“十二五”规划把冀中南经济区作为四大战略重点之一,进一步明确了邯郸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为我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冀南新区继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之后,成为全省重点打造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聚集要素、聚集产业、聚集财富。五是我市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1+6”中心城市格局加快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增强。六是我市近年实施的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到了集中发力的关键时期,发展后劲大为增强,高速、高铁、空港、通海铁路等立体化交通优势凸显,为邯郸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紧,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土地控制更加严格,节能减排要求更高,资金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三是省内沿海经济带、环首都经济圈各市全面提速,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保位争先的压力更大。四是我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资源型、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东中西发展不够协调,经济外向度仍然偏低,体制机制性障碍仍较突出,城市转型、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的任务紧迫而艰巨。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社会管理、民生保障任务繁重,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综合研判未来五年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大于挑战,抓住机遇就能战胜挑战。必须适应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对邯郸发展、对邯郸历史、对邯郸人民高度负责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打赢“十二五”发展的主动战、攻坚战、持久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抓手,围绕打造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建设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突出加快发展、加速转型两大任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创新能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第四节 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最根本的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统揽全局、统筹兼顾,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着力强化“七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最重要的民生,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争论,不断增强实力活力竞争力。
  --更加注重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速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提升“邯郸制造”,培育“邯郸创造”,持续扩大内需,促进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加快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型。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强民本、惠民生、促民富、保民安,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全域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体面而有价值地劳动、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
  --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坚持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战略引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动东中西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提升全市综合实力。
  --更加注重绿色增长、低碳发展,做到钢铁产能一斤不增、“两高一资”项目一个不上、低效益投资一寸土地不占、淘汰落后产能一招不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以高端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激活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活力。
  --更加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业、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精神素养,为邯郸发展作出文化的独特贡献。

第五节 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十二五”末力争突破500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突破500亿元;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5万亿元以上。进入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5%、6%、7.5%,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左右,基本形成具有邯郸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城镇建设全面加速。“1+6”中心城市体系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1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3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达到200万以上,建成一批特色县城,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实现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惠民生,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
  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基本形成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三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和通达南北、贯穿东西、直联港口的铁路网,邯郸机场建成中原地区支线航空枢纽,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加速发展,市域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迸发活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各项社会改革顺利推进。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以上。与国内外500强和大企业大集团合作更加紧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节能减排实现突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和省要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77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6提高到0.6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低碳发展步伐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更加宜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和95%以上,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标准天数稳定保持在320天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建成区绿化率达到5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6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0.062亿立方米,生态市创建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就业压力明显缓解,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贫困人数显著减少。市域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公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社会事业竞相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档案等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21.5万人,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2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专栏2 邯郸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0年

完成

2015年

目标值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全市生产总值(2010年价格,亿元)

2342.2

力争5000

12%以上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价格,元)

26280

力争50000

11%以上

预期性

全部财政收入(亿元)

243.9

>500

15%以上

预期性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16

200

13%左右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756〕

〔15000〕

20%以上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2.7

38左右

〔5.3个百分点〕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6.5

54以上

〔7.5个百分点〕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4.4

96

〔1.6个百分点〕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1.96

93

〔1个百分点〕

约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1.05

1.6

〔0.55个百分点〕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30

0.6

15%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万亩)

1010

977

-0.67%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25〕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6

0.65

〔0.05〕

预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6

≥5.0

〔≥2.4个百分点〕

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2.7

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约束性

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天)

326

≥320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约束性

二氧化硫

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氨氮

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氮氧化物

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19.16

22.66

〔3.5个百分点〕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055

0.062

2.5%

全市总人口(万人)

963.5

1000

<8.5‰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5

<4.5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6.1

〔50〕

平均每年10万人

预期性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97.69

121.5

4.5%

约束性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0.8

95以上

〔4.2个百分点〕

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2.0477

16.85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6085

9800

>1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562

28284

>10

预期性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