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投促委、市政府法制办
|
52
|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加强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 市编办
|
53
| 建立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开政府绩效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估结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
| 市纪委、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市监察局
|
54
| 推进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完善“集中式受理、协同化办理、智能化运行”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市、区县政务服务中心的督查,重点对进驻部门、进驻项目、服务态度、办事效率进行督查,推动行政权力阳光运行。
| 市纪委、市监察局、市政务服务办
|
55
| 加强“12345”政府呼叫热线建设,健全“全面覆盖、渠道畅通、上下一体、信息共享、群众满意、高效落实”的四级民生诉求办理网络体系,完善监管督办机制,优化民生诉求绩效考评办法,打造全国一流的政府民生服务热线。
| 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督察办
|
56
| 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继续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开展“百企走访”、“百个基层单位走访”、“联系市民、服务百姓”等活动,实实在在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
| 市纪委、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
57
| 结合区县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优配强区县领导班子,采用竞争性选拔方式,为区县政府班子选配一批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面向公、检、法系统,选配区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三长”,推动干部交流。
| 市委组织部
|
58
| 大力推行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研究制定《南京市市管干部竞争性选拔暂行办法》,新提拔的市管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不少于50%。
| 市委组织部
|
59
| 全面落实《南京市市管后备干部培养锻炼实施办法》,加强后备干部的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岗位交流;市、区县联动集中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市、区县机关部门和市属企事业单位;推进大学生村官“2241计划”,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
| 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
|
60
| 精心组织实施南京“321计划”,创建国家级“紫金人才特区”,全年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600人,培养科技创业家40人,集聚中央“千人计划”创业创新人才各20人。建立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探索开展人才评价改革等政策的研究与创新,举办“紫金人才峰会”等活动。
| 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人社局
|
六、加强纪检监察督察工作,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 61
| 全面贯彻《关于加强全市督察工作的意见》,加强对经济社会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督促检查,确保中央、省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督察办
|
62
| 完善重大项目推进责任体系,实现全市重大项目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建立重大项目督察推进机制、问题解决机制、考核评估机制,抓好全市重大项目推进落实情况的督察。
| 市督察办
|
63
| 落实《关于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意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服务推进、纪律保障、制度支撑、查处惩戒”五项机制。
| 市纪委、市监察局
|
64
| 落实《关于加强青奥勤廉建设的意见》,全面做好对亚青会、青奥会承办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 市纪委、市审计局、市监察局
|
65
| 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执行《廉政准则》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深化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完善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严格领导干部“三公”消费管理,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继续推进“三责联审”。
| 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政府外办、市监察局
|
66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管理方法,推进信息化惩防体系建设,提升惩防体系建设整体水平。
| 市纪委、市监察局
|
67
| 深化权力阳光运行,扎实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廉政风险自动预警机制;扩大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范围,提高党务、政务、司法、厂务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质量和水平。
| 市纪委、市监察局、市政务服务办
|
68
| 加快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步伐,完善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 市纪委、市委社建委、市监察局、市政务服务办
|
69
| 深化“村官保廉”体系和城市街道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开展勤廉指数测评工作,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两新”组织延伸。
| 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农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
|
70
| 加强机关作风评议,建立更加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和考评成果运用机制。
| 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
71
| 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进一步完善政风行风媒体监督联动机制,促进机关和行业改进作风,务实为民。
| 市纪委、市监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