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将生态基流保障与湿地建设相结合,进一步降解污染。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及其他重大水利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合理调配水资源,在确保生活、工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尽量保障渭河生态基流,弥补生态水不足。到2014年底,实现渭河年均入黄径流量不低于51.1亿立方米,非汛期(11月— 6月)渭河干流华县断面生态良好流量不低于40立方米/秒。合理调配渭河灌渠的水利发电用水,确保非汛期干流林家村断面生态良好流量不低于10立方米/秒。
在渭河重点排污口和主要支流入渭口建设人工、自然相结合的生态湿地,使达标排放废水在无生态水稀释情况下达到水功能区标准。湿地建设要根据污染源、水污染物浓度、水功能区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种植管束状植物,通过生物降解进一步削减污染。2012年— 2014年,建设生态湿地和生态绿化项目14个,投资4亿元。
(五)将强化管理与创新机制相结合,完善污染防治政策措施。严格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以及对现有338个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健全排污单位的污水排放监控装置,国控、省控及市控重点污染源要加装视频在线监控装置,实施全天候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完善渭河流域水质监控体系,提高监控设施的稳定完好率,对现有的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新建11个跨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0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站点,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市、县(区)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从2012年起,每月公布一次渭河干流市界断面监测结果,每半年公告一次县(区)界断面监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严格落实污染补偿制度,规范排污许可管理和总量管理制度;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推行治污设施和污染源在线监控的第三方运营模式;把渭河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服务污染治理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围绕渭河水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组织实施重大水专项科技攻关,破解一批水污染治理技术瓶颈,推广一批成熟实用治污技术,为渭河水污染防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上述全部项目需投资约80亿元,具体为:2012年48亿元(含2011年已经投资的跨年度部分项目);2013年26亿元;2014年6亿元。其中,关闭转产项目33个,需要“以奖代补”资金3亿元;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项目53个,日处理能力27万吨,投资6亿元;新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55个,日处理能力190万吨,投资47亿元;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52个,日处理能力207万吨,投资13亿元;新建垃圾处理项目8个,日处理能力1290吨,投资4亿元;农业污染治理项目10个,投资2亿元;生态湿地和生态治理项目14个,投资4亿元;水质和农业面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31个,投资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