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推进“两化融合”为重点,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两化”融合在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试点示范。促进信息技术在冶金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现代管理水平,有效优化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对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两化融合”重点建设项目,推进企业典型信息化应用。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探索低成本信息化应用模式,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产业。结合我市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的需要和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积极培育光存储、光电显示、光通信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产业规划,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集中,打造产品特色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信息产业集群。积极营造服务外包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扶持我市软件服务业发展壮大,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1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扎实推进电话、宽带村村通工程,提高农村电话和宽带普及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规范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三农”发展提供实用高效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信息服务。深入推进信息下乡工作,实现信息终端、信息服务、信息内容的进乡入村。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家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2整合农业、文化、教育、商务、科技、畜牧等信息资源, 为农村特别是粮食核心区提供综合性、专业性、特色性信息服务。深入推进“金农”一期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构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普及推广12316“三农”热线服务应用,以信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精准农业。研发和普及农村市场服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培训、农业减灾防灾预警、村务管理等信息系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减灾救灾、社会赈济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形式多样的专家智能咨询服务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建设。支持农用物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改造,发展农业现代物流,保障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需求,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广大农民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
(五)积极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