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完善企业服务相关制度。继续实行市、县区两级100家重点企业服务制度,按照重点扶持、动态管理的要求,完善大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和市重点企业的服务机制,着力扶优扶强。开展企业服务下基层活动,积极主动深入县区和企业征集问题。加快建设市企业服务网,搭建企业服务平台。
(二)突出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1.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煤化一体化项目,拉长煤化工产业链,打造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以华晨汽车项目为抓手,以整车带零部件,以零部件促整车,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配套园区建设,建设独具特色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食品工业方面,要拉长小麦、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下大力气引进2-3家知名行业龙头,积极推进调理食品等一批大项目,在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打造品牌上实现新突破。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金属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新型陶瓷产业发展壮大。金属镁产业方面,以发展镁合金精深加工产品为方向,积极推进国家镁及镁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建设省镁合金特色产业园区和全国重要的镁合金挤压型材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着力促进现有企业扩大规模,推进光电子产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大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力度,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陶瓷产业方面,继续引进一批陶瓷和配套企业,加快建设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影响力强的新型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3.加快培育产业新增长点。积极发展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纺织服装产业要引进国内知名品牌服装生产加工和面辅料生产企业,着力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努力打造省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实施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创新,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
4.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组织开展10项重大关键产业技术研究,引进、转化15项专利和科技成果,启动5项重大科技专项,实施5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5家,培育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家。组织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和工业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和优秀工业设计产品评选工作。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