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加强作业系统、监测系统和效果评估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水平。
(六)推进城市气象服务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气象服务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针对城市运行的需求,加强城市生命线运行气象保障,建立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构建城市群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城市间气象服务的互动、联动,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加强城市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有效提升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
(七)推进旅游气象服务
加强与旅游、文物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联合推动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文物点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构建全市旅游、文物气象观测网,在常规气象要素监测的基础上,开展旅游景点、文物保护场所空气质量、花粉浓度、紫外线强度、体感温度等的监测,建立有特色的旅游、文物预报服务系统,提高旅游、文物预报服务的能力与水平。通过设在各城市公共场所、旅行社、宾馆、旅游景点、文物场所等旅游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将旅游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给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切实保障旅游市场安全和文物保护。
(八)推进交通气象服务
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推进公路、铁路、航空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重点,构建全市交通气象观测网。建立面向交通管理、营运、维护等需求的交通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服务业务。加强科研攻关,引进公路气象预报模式,发展交通干线分要素、分区域和分时段的精细化预警技术,提高公路能见度、大风、暴雨(雪)、路面状况和路面温度等预报能力和水平。建立交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联合交通、铁路等部门加强交通气象预报服务信息的发布,提供更优质的交通气象服务。
(九)开展环境气象服务
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我市环境气象观测业务布局,加强大气成分观测系统、环境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引进污染排放扩散的数值模式,提高环境气象预报业务水平,完善和深化空气质量及污染扩散条件气象预报,紫外线等气象预报服务,为改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合理安排生产生活提供科学的服务产品。开展城市高层建筑设计的气象服务。发展卫生气象服务,开展流行性疾病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开发极端天气事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预报预警技术。开展利用气象条件进行大气污染调控对策研究,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
四、重点工程
根据运城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和重点领域的总体要求,并考虑与“十一五”已建项目和在建项目紧密衔接,“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以下三项工程:
(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城分中心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