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岸贸易和服务功能快速提升,对外辐射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浦东口岸贸易快速提升。口岸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2977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7589亿美元,占全市83.5%;其中,口岸出口额从2006年的1886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4561亿美元;口岸进口额从2006年的1091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028亿美元。
口岸基础设施和集散功能进一步完善。在深水港建设方面,洋山保税港区于2005年12月正式启用,集港口、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四者功能,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的特殊监管区域。在航空港建设方面,2010 年浦东机场全年共实现飞机起降332127 架次,旅客吞吐量4057.86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22.80 万吨,已成功迈入4000 万人次特大型繁忙机场行列,货邮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三。
(四)要素市场集聚,市场价格话语权显现
“十一五”期间,浦东各类要素市场集聚,铜材、橡胶、石油、钻石、钢材和农产品等交易中心的交易规模不断提高,影响力日益扩大。上海期货市场成交额占全国一半左右,期铜成为全球三大定价中心之一,期胶成为现货市场生产、消费和流通的重要指导价格;钢铁等市场价格成为全国市场风向标,钻石交易额猛增。此外,上海石油交易所于2010年推出液化天然气(LNG)和液化石油气(LPG)现货竞买交易,是国内第一家天然气市场化的电子交易平台。
(五)贸易主体结构多样化,经济重要载体作用突出
“十一五”期间,浦东贸易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入驻。截至2010年底,浦东获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150家,占全市49.2%。这些总部集中了研发、营销、战略管理、资本运营等功能,成为浦东经济实现对外辐射的重要载体。同期,浦东累计吸引了超过1万家贸易企业开展经营业务。其中,三资企业由“十五”期末的3311家增加到5289家,私营企业由“十五”期末的2656家增加到4483家,形成了三资、国有和私营企业三驾马车并驰的经营主体格局。此外,在新区还成长了春宇、1号店等68家电子商务企业(其中银联商务、快钱、盛付通、通联支付4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了央行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以及436家服务外包企业,成为支撑浦东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六)商贸会展业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布局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浦东商业以“建成上海现代商业的标志性地区”为目标,在繁荣重点商圈、推进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满足居民消费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0年浦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36.88亿元,年均增长14%,占上海市社零总额的17.2%,是“十五”期末的1.92倍。商业设施面积总量由2005年底的400万平方米增至740万平方米,增量和总量在全市各区县中均保持前列。商业格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市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圈、地区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四个层次的商业布局体系,已有购物中心、百货店29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