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效提升电子商务水平。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推广进程,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积极发展网络购物,鼓励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开辟网上商城,支持以中小流通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公共网络购物平台建设。规范发展金属材料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
(四)全面推动流通管理创新。鼓励流通企业加强工商对接,积极发展品牌直销店、品牌折扣店、会员店、工业品超市、工业品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多业态融合发展。鼓励流通企业加快“走出去”,推动形成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三、积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一)培育打造多级商业中心。以集聚开发为导向,以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为突破口,点、线、面相结合,各类载体相互联动,通过推进现有网点的资源整合和新型商业设施的有序建设,优化网点结构与布局,提升网点现代化水平,形成城市核心商业区、副商业中心、片区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到2015年建成2个市级商业中心、6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和6个片区商业中心,形成层次丰富、功能完善、形态业态多样的生活服务体系,全面满足城乡居民及各类外来群体的生活消费需求,同时满足各类专业化商务配套需求。促进商业街区特色化发展。适度发展多业态、多品牌、多门类结合的城市综合体。
(二)推动商品市场提档升级。突出产业转型,加快发展为新兴产业服务的专业市场;依托资源整合,集聚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借力城市升级,改造提升工业及生活消费品市场;关注民生工程,推动农产品市场现代化。加快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提升,使标准化农贸市场网点覆盖全市城乡社区。支持大型农产品市场改造基础设施,提高加工配送、冷链物流和电子结算等能力。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与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推进农超对接等工作。
(三)完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鼓励引导生活服务类企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打造社区商业品牌,大力发展社区便民网点,加快农村社区为农服务社和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促进便利消费,保障安全消费。鼓励引导餐饮龙头企业进社区开设放心早餐标准化门店。推动家政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实行规范化、品牌化运作。支持“老字号”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创新发展。
(四)建立现代市场调控体系。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多方联动、反应及时的市场调控预案体系,建立健全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应急商品供应基地和投放网络体系,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储备体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猪肉、蔬菜等重要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提高城乡市场生活必需品和重要商品应急保供能力。积极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包括江阴、宜兴的肉菜质量追溯网络,从源头提升商品质量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