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商标
引导企业树立“生产经营、商标先行”意识,鼓励商标注册,保持我市商标注册申请量稳定增长。到2015年,有效使用注册商标达到4000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8件,辽宁省著名商标达到90件,丹东市著名商标130件。支持我市企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参与国际竞争。基本形成注册及时、使用规范、保护得力、服务到位、社会尊重的商标发展环境,打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有影响的驰名、著名商标。
3、版权
鼓励版权创作,支持单位和个人积极发掘、总结本地区民间文艺作品,创作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扶持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加快培育动漫游戏、网络传媒、文化娱乐、广告设计等现代创意产业,积极做好国产软件的推广工作,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促进版权合同登记量逐年增长,主要门类作品产出量、软件版权年度登记量和核心版权产业产值有较大提升。
4、植物新品种
培育一批拥有植物新品种的企事业单位,支持单位和个人开展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推动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为植物新品种权。2015年,农业植物新品种授权量达到59件以上,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不断拓宽种权商品化、产业化渠道。
5、商业秘密
引导我市企业建立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商业秘密的规范化管理,发挥商业秘密在行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打击窃取商业秘密行为。
6、特定领域知识产权
引导企业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通过申请专利及时获得保护,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和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登记量居全省前列。支持具备条件的我市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争创国家地理标志,加强地理标志的规范使用和管理,做好地理标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地方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培育一批运用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和国内标准制定的企业。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传统知识、民间文艺、遗传资源等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推动知识产权创造
1、提升优势产业和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开展市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商标战略优势企业的认定工作,逐步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在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竞争力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知名品牌。重点在以先进装备制造、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与清洁能源等产业与行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中,培育一批具有发明专利、驰名商标与名牌产品、地理标识、植物新品种权等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