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是国家减灾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震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震减灾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防震减灾体系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安全的需要,发展防震减灾事业是体现政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民众越来越期望避免因地震灾难带来的社会动荡,受灾民众在灾难面前对生存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国家建立完善的地震损失补偿制度是大势所趋,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地震灾害管理是众望所归,民众对防灾教育和训练有强烈的需求。防震减灾是人民最重要的社会需求之一,是国家必须开展的公共安全事业,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发展防震减灾事业,全面提升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发展防震减灾事业,对保障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三)来宾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逐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建成了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在我市辖区内有4个自动化监测台)、地震信息中心、数字地震观测指挥中心。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应急决策指挥能力、震害预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巨大差距和不足:一是防御地震灾害总体能力较低,工程抗震设防亟待加强,城市、农村、重大基础设施的抗御地震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选址、设计、建设等方面的科学规划论证和监管不足,农村基本不设防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善,医院学校等重要的公共设施设防水平不高。二是地震监测预警体系能力严重不足,“三网一员”等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很不完善,测震台网存在盲区,前兆台网建设还是空白,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没有建立。三是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非常薄弱,地震救援队伍尚未建立,城市地震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通道尚未设置,地震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体系不健全,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应急基础设施薄弱,地震应急决策与指挥的技术支撑能力等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市与县(市、区)地震应急联动指挥机制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工作机制不完善,阵地式长效宣传机制没有建立,缺乏科普教育场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机制和具体工作队伍;地震应急演练还处起步阶段,尚未常态化。五是地震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与工作需要不相适应,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