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坚持把先行先试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发扬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在教育督导试点、教育名牌培育、教育资源优化、校企合作示范、素质教育深化、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问题上,积极探索,勇于试验,取得突破,为天津和国家教育发展充当开路先锋。
4.坚持把追求卓越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新区各级各类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争当教育排头兵作为改革发展的目标,在以下“八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学前教育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上走在全国前列;义务教育在高水平均衡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高中教育在特色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职业教育在服务新区经济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高等教育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继续教育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教育公平在坚持教育的普惠性、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化上走在全国前列;教育开放在中外办学合作、项目合作和职业资格认证合作上走在全国前列。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新区教育整体均衡发展,区域教育特色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国际化程度高,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强,教育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区域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区行列。
2.具体目标
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享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达到9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6%;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85%。
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形成与新区和谐发展相适应的富有新区特色、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
教育体系结构合理优化。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总量布局、结构变化相适应,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结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促进,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全国同类地区比例,并保持稳定增长。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学前教育
1.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制定《滨海新区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到2012年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认真贯彻执行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计划,到2015年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建立完善的新区学前教育体系。重视家园共育,全面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2.建立多元办园体制。学前教育纳入新区发展规划,明确政府责任,保证学位供给,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新建、改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鼓励、扶持与规范民办园建设。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全面提升改造街镇中心幼儿园,每个街镇至少建设1-2所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合理配置公办幼儿园教师。
3.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严格执行学前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完善幼儿园园长和保教人员准入、聘任及管理制度。制定学前教育师资全员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以培养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等为目标,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为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安全、健康、丰富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健康成长,防止学科化、小学化倾向。
(二)义务教育
1.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统一学制、统一规划建设,高水平新建和改建、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充足学位,保证每一位新区居民子女和外来从业人员子女享受均衡的义务教育。实施“名校”带动工程,优质校与一般校合作办学。推进小班化教学。到2012年,确保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100%达标,全面缩小区域、街镇和校际间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的现代化水平,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到2015年,实现新区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2.健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薄弱校的支持力度,财政投入重点向薄弱校倾斜,选派优秀校长、教师到一般校工作,提升一般校水平。推进区内教师和校长定期流动。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内初中的办法。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资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3.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把“减负”落实到义务教育全过程,体现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方面面。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遵循课程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严格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及次数,科学安排学生的校内外学习时间。严格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与公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