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通高中教育
1.提高普通高中现代化水平。推进普通高中学校现代化建设。与天津市重点大学合作,建设1所高校附属中学。与南开中学合作,建成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高标准建设滨海一中。到2012年,逐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比例,逐步打破新区内区域招生界限,实行新区招生资源统一配置,提高招生的科学性和均衡性。到2015年,使全区90%的普通高中达到优质普通高中标准,基本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要。
2.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办学。支持各高中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拟定特色办学方案,组织专家科学论证,通过探索试验形成特色品牌,满足不同潜能、不同个性、不同特长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各高中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优势学科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特色发展。
3.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合乎国家要求、富有新区特点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开发多样化优质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多校共享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提高高中课程现代化水平。
(四)职业教育
1.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把职业教育纳入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依据新区特点,合理配置与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滨海职业学院三期工程和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组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到2015年,使新区公立职业院校办学水平100%达到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水平,形成适应新区发展要求、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链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切实推进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支持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实训基地逐步向生产型、经营型转变。引导职业院校做强传统专业、做精特色专业、做大新兴专业。在公立职业院校中建设10个凸显新区产业特点的重点专业,新建、改扩建20个紧缺型职业人才培训基地,建立5个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具有新区特色的10个职业教育联盟,促进校企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3.开展区域间职业教育合作。积极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合作,借助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新区培养紧缺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采取多种形式与全国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人力资源大省、市、自治区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为新区支柱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工队伍,满足新区的人才需求。
(五)高等教育
1.初步形成高等教育格局。加大支持大港高教区和开发区高教区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积极吸引境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来新区办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合作,建设中新生态城优质化、国际化教育体系。支持创建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暂命名)。
2.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结合新区各功能区产业优势和特点,积极促成高校或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创立有效可持续的合作体制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通过项目资助、成果转化支持等政策,促进产学研结合。依托滨海科技城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吸引境内外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在新区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3.提高高等教育服务水平。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区内的高校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为提高新区人民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服务。积极参与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继续支持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提高实效性。鼓励、引导高校参与科技“小巨人”计划。
(六)继续教育
1.构建继续教育网络体系。以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建设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平台。优化提升社区学院、电大分校、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等教育资源。建设新区开放大学,作为继续教育管理与实施机构,在各城区管委会和功能区下设社区学院、各镇街设立社区学校、各居委会设立教学点,逐步形成四级继续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天津市“市民学习远程支持系统”、“学习包”资源中心的继续教育资源。加强与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的合作,积极开展数字化学习港项目建设,建立“学习超市”。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外来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体系。重视老年教育,建设一批老年大学。倡导全民阅读。到2015年,率先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新区。
2.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资源。把继续教育纳入新区和各行业总体发展规划。新区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协同制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鼓励支持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开放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多样化的继续教育。
3.建立终身学习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新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探索学分互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七)特殊教育
1.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把特殊教育纳入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确保与社会同步发展,与基础教育事业同步发展,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构建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普通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参与残疾幼儿教育。社区早教中心和特殊教育中心对社区散居残疾儿童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服务。健全和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服务为补充的多种形式特殊教育体系,高质量普及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普及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培养和提高残疾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