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动和深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持续深化青少年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平台,稳步推进项目入校,广泛开展体育赛事,使青少年自主参与的区域体育活动品牌、体育活动项目特色不断深化;进一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以飞镖运动项目普及为抓手,将阳光体育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大联赛的开展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体教资源深度融合;积极创建青少年体育示范俱乐部,逐步实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多方组织、多元运作、持续发展。
2.推进和提高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建成3个“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推广示范社区标准和项目,重点在资源发展、活动特色、服务特色、群众满意度上体现工作成效,建立“一街(镇)一品”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积极参加全国体育大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海市运动会、上海市老年人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举办飞镖世界杯、斯诺克大师赛、区运会比赛等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在内容、规模、组织上,体现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形成自下而上的全民健身活动氛围。
3.巩固和提升职工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职工健身活动品牌建设,创建职工健身示范基地3个,依托全民健身节日、大众体育节等传统体育生活圈,开展全区性职工示范活动,重点在就近就便健身项目选择、职工活动组织发展等方面进行重点创新;依托单位工会、协会等体育活动组织,在政策上倾斜,加强活动引导,在活动上倾斜,鼓励项目承办,在人员上倾斜,培训专业裁判,全力创建“体育特色单位”和“体育特色社区”。
(三)优化完善社区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1.完善社区基层体育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每年培训400人次。建立体育社工队伍,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配送服务与体育社工的指导服务作用发挥相结合。加强体育指导服务组织的延伸,在居委层面开展培训、宣传、活动、竞赛和激励等,拓展居委体育活动组织和指导服务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体育健身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体育单项协会的组织服务网络。社区各类健身团队超过2000支。
2.开展居民健身专项培训。建立2个区级全民健身技能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健身讲座培训活动,市民全民健身技能培训达到10000人次以上。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培训和建立市民健身培训基地,有效整合社区场地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赛事资源、专业资源、服务资源等,形成群众化体育健身方式的支撑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
3.促进科学健身宣传教育。继续推进“五进社区五到家”活动,编印《社区体育》专版,贴近居民需求宣传各类社区健身活动、科学健身相关知识;结合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智能IC卡的全面安装,实现健身服务信息网、健身电子地图的导向作用、互动作用、整合作用,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开展网上健身指导、科学健身宣传、个性运动处方等全方位指导,促进管理均质化。
(四)持续创新体质干预健康促进体系
1.推进体质监测与健康干预相结合。积极推进市民体质监测设备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运动处方与健康指导相结合,重点开展青少年和职工体质监测工作,探索建立集指导站、培训基地、监测站功能于一体的市民体质监测指导站,实现定点服务、功能多元;挖掘市民体质监测站的使用效益,逐渐实现十三个街道(镇)全覆盖。逐步探索青少年体质监测服务。
2.推进专职队伍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建立社区体质监测站标准化体质测试队,加强技术培训和考核,积极落实日常监测任务、国民体质监测任务和专项监测任务,全区居民体质合格率与优秀率不低于“十一五”的平均水平。
3.推进数据分析与报告引导相结合。建立市民体质监测数据的跟踪分析机制,与科研培训中心合作,对标准化体质测试队上报的普查结果和体质监测数据进行跟踪调研,开展健康促进、体质干预项目,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和职工体质监测数据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普及体育项目、组织体育活动,完成年度市民体质健康报告,确保时效性与科学性。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