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类别
| 具体指标
| 评价标准
|
1
| 体育设施
| 区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
| 体育场地面积根据实际情况逐年递增,每年递增率不少于0.2%。
|
2
| 大型场地包括社区运动场、社区健身苑、体质监测站、健身步道、室内市民健身房。
| 在居委健身点100%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满足各类人群科学健身需求的体育场地。
|
3
| 健身组织
| 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挥积极作用。
| 指导员人数比例达到社区人口的2‰,指导站全年开展活动不少于12项;体育俱乐部全年承办各类赛事不少于5项。
|
4
| 体育团队总量不断提升,团队开展项目逐年更新,团队活动情况持续良好。
| 体育团队总数与居委数比例为3:1;团队开展项目不少于20项。
|
5
| 健身活动
| 社区积极承办各类市、区级赛事,组织各类丰富有趣的科学健身活动。
| 每年承办市级赛事不少于1项,承办区级赛事不少于2项,社区活动不少于5项。
|
6
| 社区开展以贴近市民为主的科学健身培训及讲座。
| 每年开展科学健身培训班不少于2项,科学健身知识普及讲座不少于3次。
|
7
| 体质监测
| 充分发挥体质监测站作用,引导市民开展科学健身。
| 每年为3000人次市民开展体质监测服务,打造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
8
| 以运动处方为依据,选择不同人群样本开展科研调查工作。
| 每年通过体质干预、数据跟踪、健身指导等手段,形成年度体质监测汇总报告。
|
9
| 经费投入
| 确保财政投入,保障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创建有效开展。
| 社区年度预算中有全民健身专项经费,不低于5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