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体目标和预期指标
(一)总体目标
至2010年,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创新推进,体育产业持续提升,基本建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形成“体教深度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格局,努力完善多元化、社会化的体育产业增长布局,使体育事业成为和谐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成为塑造区域形象的平台和载体,成为拓展现代服务业的新领域和增长点。
(二)预期指标
1.基本建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到2010年区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通过绿化内体育运动场地建设、社区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学校体育场(馆)的新建改建、区级体育设施建设,新增体育场地29万平方米,并进一步通过挖掘潜力和优化结构,不断完善区域体育场地资源分布。
建立区域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指导体系。建立1个体育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体育活动信息;新增8个社区体育俱乐部,实现区域全覆盖。新增10个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站,整合社区体育资源、人力资源,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活动机制;成立体育指导员骨干队伍,每个街道(镇)体育指导员骨干占体育指导员人数比例达30%。
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节、健身周、健身日、健身大会等四个传统体育节日活动,参与社区群众达到区域户籍人口数的30%,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不低于常住人口的48%。全区公务员参与健身人数达到总人数的97%,体质测试优秀、良好及合格率逐年递增。每月举办1项在职职工、白领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全年参与人数达到2万人次。建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推进体育项目入校工作,全区每位青少年参与1-2项技能型体育活动。
2.探索形成“体教深度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格局
创建1处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保障,进一步优化“三集中”体校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游泳项目训练入校工作,探索体育训练项目学校办的新模式,实现体育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融合,形成“体育部门指导、教育部门支撑”的办训模式。
完善市运会21个参赛项目的布局,探索1200名在训运动员的科学管理模式和训练方法;创建2个体育优秀后备人才联办基地,扩大科学选材范围。
建成3个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品牌,继续创建全国篮球城市;将电子竞技比赛创建成市级赛事品牌;开展国际飞镖赛事,创建体育特色赛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