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农办会同竹山县、竹溪县、房县组织落实。
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科学编制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汉江沿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移民安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到2015年,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城乡规划、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90%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建设汉江生态保护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环境污染治理步伐,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强化生态修复与保护,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把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水北调水源保护核心区。
建设汉江生态产业带。把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低碳工业聚集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示范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建设汉江生态城镇带。加快构建以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城区为中心,以汉江为纽带,以316国道沿线的江南城镇带和337省道沿线的江北城镇带为支撑和一批中心集镇、中心村为节点的特色城镇体系,把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山水相映、生态宜居的特色城镇带。
--由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等会同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茅箭区、张湾区、十堰经济开发区、武当山特区等组织落实。
(三)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百万量级汽车城”建设目标,实现整车与总成、零部件协同发展,把十堰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知名的汽车生产基地,建设世界卡车之都。力争形成100万辆整车、160万辆份零部件的产能,汽车工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
--由市经信委组织落实。
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以武当山为龙头,以“三区三线”为基本框架,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3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50亿元以上,旅游从业人员达23万人。
全力推进武当山旅游资源整体包装上市、武当山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发、丹江口库区水体旅游开发、十八里长峡森林度假区、堵河源生态旅游区、牛头山、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及房县双野、郧西五龙河风景区等项目建设,打造十大精品旅游区。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加到60家,其中4A级以上达20家。
加快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市道路旅游标志系统。加快城区及县市区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旅游购物场所建设。加快旅游住宿设施建设,全市星级宾馆饭店发展到100家以上,总床位数达2万张以上。
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加快旅游餐饮建设。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建设。构建乡村旅游体系。
--由市旅游局、鄂西圈办会同有关县市区组织落实。
加快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2015年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
要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水资源产业方面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低资源消耗的重点骨干企业。
--由市科技局、市经信委会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工业新型化、高端化和绿色制造为方向,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技术水平。加强工业创新体系建设和质量、品牌、标准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装备技术改造,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降耗水平。
打造铸件产业集群;打造以加钒高强度低合金钢、钒合金、钒电池等产品为核心的50亿元以上产值的产业集群。冶金工业实现产值200亿元。
突出节能环保的要求,加快工艺装备的改造升级。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加快纺织产业升级,推进资源深加工。建材轻纺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由市经信委会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五个中心”:国家级汽车及零配件物流交易中心、鄂渝陕豫毗邻地区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结合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工程,创建一批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